我们都被这些明星欺骗过——周晓青
时间:2018-07-19 点击:次
2016年9月16日,影星乔任梁去世了。
2003年4月1日,香港著名影星张国荣从天台上跳下来,引发歌迷、影迷的无限唏嘘。
1977年8月16日,一代流行歌王猫王也自杀了。 为何如此努力的明星,给予人们提供正面榜样、制造无数快乐的他们没有存活下来?是什么让他们选择了离开这个被他们称颂过的“美好世界”? 这些成功不够真实吗?不快乐吗? 究竟是他们欺骗了自己,还是我们被他们所欺骗? 我想,他们不仅欺骗了人们,更习惯了欺骗自己! 为什么这么说? 从依恋理论的角度来看,以上三位明星大致归为依恋里使用A型策略的类型。 他们学会抑制负性情感的表露,包括生气、不满、愤怒、嫉妒等; 他们和自己的依恋对象似乎有更好的关系,因为他们更懂得如何让对方感到愉悦和满意; 他们开始将躯体感受同情感的表达分裂开来。毕竟,我们的身体总是更加忠诚于自身真实的感受。 他们习惯借用他人的语言和视角。 从小,他们就知道自己负性情感是不被允许的。于是,他们会使用成人(通常是父母)的思维和语言进行表达。 重要的是,他们的话语里其实掩藏了大量没有说出来的信息。 他们更像是一个扯线木偶,具有执行力却缺乏自我思想和意识的一群人。 当饭桌上摆满一桌饭菜,孩子明明不喜欢吃,却还是表现出津津有味多样子; 当所有娱乐的时间被数不尽的培训班所取代,却还冲着同学说:“我还想再报一个提高班。” 当明明感到伤心难过,却还展现出灿烂的笑容,生怕被人指责不识时务,太过扫兴…… 成人习惯鼓励所认可的行为,却容易忽视孩子真实的感受,甚至不允许意见相左。所以这样的孩子并不少见。而到了青春期,当初的内外不一致让他们更容易有抑郁的表现。 这些来自于依恋理论的视角让人们看到了依恋的重要性,即它让婴儿首先能存活下来,并学会在最艰难的状态下也能存活下去! 依恋理论 什么是依恋理论? 依恋是在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它是: •特定的 •持久的 •充满情感 •其功能在于保护其中一方或双方 为何依恋那么重要? •依恋对象保障了婴儿的安全 •和依恋对象相处的经历会教会婴儿什么样的信息对他们来说是重要的 •在和依恋对象互动的过程中,儿童会使用策略来保护自己 •他们也会学习如何使用自己的头脑 •相比缺乏爱的关系的人来说,有依恋关系的人会更长寿,更健康,也更快乐 •有些时候,策略会让个体在一种情境下获得安全,但这种策略也会导致个体在另一种情境下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 •这可能成为心理病理问题的根源 三种基本的保护策略 •B型:表现出你的需要和感受,然后和对方协商从而达成一种双赢的妥协 •A型: 隐藏你的需要和感受,按照别人对你的要求行事 •C型:要求别人满足你的要求,坚持你自己的感受:不协商 无论是乔任梁、张国荣,还是猫王似乎都有强迫性表演的行为。他们只被允许在公众面前展现笑容,永远积极向上,仿佛没有挫折和痛苦。依恋理论将之称为“假性积极情感”。 可结果呢?抑郁早已攻占了他们。那些从产后抑郁中迅速恢复的妈妈们都存在类似的风险。她们习惯让自己“撑着”,表现为有能力的照顾者。 这些强迫性表演的明星们,或许在他们小的时候,不得不用这种方式获得照顾者的关注,让他们感到满足和快乐。遗憾的是,他们也渐渐忘记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当一个人扮演久了,仿佛就成了"那个自己",别人眼里的自己,也是虚假的自己。 正是基于依恋的需求,使得人们在九个月左右就学着选择策略,使得自己能够存活下来。 只是,当这些策略不再适用于当下的情境,过于僵化,就会成为人们心理问题的根源。 乔任梁无法,也不愿再适应现在的环境了。可为何他一定要选择自杀呢? 当选择A型策略的人从一昧的“禁止”中不断自我压抑,一旦爆发就像是一颗爆破的炮弹,他们会被喷薄的情绪所摧毁。以至于在躁狂发作的时候,自己和家人都无法控制。 正常来说,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负性情感,并学会管控。这就使得我们有能力运用负性情绪去交流,而非一昧地抑制。 美好并非总会在生活中呈现,接受事实、允许失败却不放弃,我们需要生活的更真实,也更勇敢。 Patricia教授 注明:部分资料截取自《依恋和心理病理问题》工作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