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分——周晓青
时间:2018-07-19 点击:次
孩子留了张字条在爸爸的书桌上,写着:“爸爸,我考得很差,但你帮我签个名,我下午带走。”孩子将试卷悄悄地压在了爸爸的电脑下,转身溜回房间午休去了。这个中午对她注定是不平静的,那扇禁闭的房门会被用怎样的力度推开?站在门口的爸爸会是怎样的一副神情?孩子是害怕而担忧的,她并不想惹怒爸爸。 爸爸看到了那张数学试卷和字条,心里沉甸甸。转而,他为此感到愤怒,他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竟遭受了这么多困难,一些基本的概念、计算都无法完成。“怎么能这么差呢?”爸爸在心里默念。或许,他真正无法接受的: 我的孩子怎么能这么差?! 当家长不自觉的把孩子的失败体验为自败,挫伤的其实是成年人的自恋。 一对害怕自恋受损的父女会如何处理关系呢? 他们会显得小心翼翼,尽量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而将糟糕的、失败的一面掩饰起来。每当这个时候,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就会出现某些偏差。我们错误的以为赞赏总是没错的,可是当家长的夸奖“言过其实”,或“言之无物”的时候,赞赏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如果,我们将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称为“镜像反映”,也就是说孩子从父母的回应中看到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那么,他们会从这些回应中看到怎样的自己呢? 父母常常用凸透镜,反映出的小孩形象比真实形貌大,却还以为是帮助小孩建立自我价值感。小孩从学校返家,把当天画的图给父母看时,父母习惯说出夸大的评语:“多棒啊!这是最了不起的图画”,其实只是普通的作品。 正确的方式是说些较符合实际的话。例如,“色彩好丰富啊!”、“非常特别!”或“我相信你画的很高兴”。重点要放在询问小孩本身的经验上,“你画这幅画时,是不是很高兴?”而不是从父母的角度来判断小孩的作品。 凸透镜的反映会使小孩对自己的天分过度自我膨胀,以为自己在学校没什么好学的,或是根本不相信父母的夸张反应,而轻视父母的话。 小孩也常常屈服于凹透镜的反映,比如:“你只能做到这个程度吗?”或“你为什么不能像萨姆一样有好成绩?” 这种经验会使小孩怀疑自我、自恨、自我价值感低落,而且一生笼罩在这种阴影之下。如果日后有幸遇到诚实给予真实镜像反映的伴侣,他们常常很难接受,仍然相信凹透镜反映下被矮化的自我形象。 这是亲密关系的另一种挑战:学习给予和接受真实的镜像反映,为自己和伴侣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通过真实镜像反映的过程,可以学会自我接纳和自我怜惜。 节选自《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然而,两者放在一起,孩子更在意哪方面呢?当然是和父母的关系。孩子的逻辑是: 爸爸妈妈不爱我了,因为我的学业不好; 我的学业不好,爸爸妈妈就不会爱我了; 因为,他们让我懂得只有学业好才是值得被爱的! 我们认同孩子的想法吗?显然不!可是,是什么让孩子有这样的认知呢?因为那扇可能被突然踹开的房门,因为那面目狰狞的怒斥,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失败的信念也导致我们不接受孩子的失败。 73分可怕吗?不可怕,这只是一次测验而已,不是吗? 73分可怕吗?可怕,这是导致自我评价降低,丧失关系的一场考验! 73分,如何让它真正的能在亲密关系中被体验为必要却不可怕的挫折,是值得父母和孩子共同去努力的。 —————————☪————————— 书籍推荐 《懂得爱:在亲密关系中成长》 本书强调信心、分享、接纳与不带自我责难的个人责任,探讨如何创造并滋养一份亲密关系,并在关系中呈现出爱的完整意义。 麦基卓 黄焕祥著 易之新 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