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咨询师随笔 >

我宁愿自己冷酷到底——周晓青

时间:2018-07-18  点击:


The beginning of the story    

       厅里没有开灯,爸爸一个人靠在沙发上,紧蹙的眉头不时因为痛苦而抽动几下。傍晚的冷风从窗外吹进来,几缕花白的头发在他日渐秃露的头顶上摇摆。突然,爸爸仿佛苍老了许多。

        隔壁的书房里传来妈妈刻意低沉的声音:“别玩了,爸爸等着我们吃饭呢。”

        “好好好,马上!”一个青年用急促的语气回应道。

       妈妈叹了口气,说:“你就不能先吃饭吗?今天爸爸刚刚得到化验结果,他已经是个患了癌症的人,吃了饭就要赶去住院。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还顾着玩呢?”

        年轻人突然吼了一声:“我说我知道了,你烦不烦!”
        ……

        大厅的灯亮了,却没有带来暖意。两位中年夫妇就静静地坐在餐桌前,哽咽着吃完了这顿晚饭。爸爸似乎是用这样的方式想和家人告别,可他们终究没有等到自己的孩子。男生终于从房间里出来了,他瞟了一眼剩在桌上的饭菜,一屁股倒在沙发里,玩弄着手机。 
爸爸一个人拎着包去了医院,妈妈则和儿子大吵了一顿……

        冷酷——这会是大家看了这个故事后的第一反应吗?它会让你感到愤怒吗?
 
        愤怒之后呢,你的情绪又是什么?

        沉重?无力?抑或是哀伤?

        当我们谈起此事的时候,男生显得毫不在意,笑容里满是轻松,不像是一个故意赌气的年轻人,反倒是一个还不懂事的孩子。这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吗?

 

        从小到大,男生的父母经常吵架,甚至大打出手。有趣的是,这对父母从不反思彼此的原因,反倒是将责任统统归咎于这个男生。而整个家族的人似乎都认同了这一点。每当父母激烈冲突时,奶奶还教导他:“爸爸妈妈是为了你吵架的,你赶紧过去劝劝呀!

         “
你劝了吗?  

         “
当然没有!我干嘛要劝,又不是我的原因。 
 
         “
可是大家都认定是你的原因呀。

         “
那是他们的想法,我才不管呢。(嘴角轻蔑的一扬)”  
 
         我的心里突然一阵委屈,还有一股热烈的灼烧感。我知道,这是他让我体会到的——来自当年那个小男孩儿的委屈,以及内心被强烈压抑的愤怒。

         “
你没有向他们说过自己的想法吗?” 
   
        “
有什么好说的?说了又有什么用? 

         “至少让他们知道你的想法呀。  

         “我爸从来都说‘孩子就该听话,少顶嘴!’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 
 
 
        我们该如何去理解这种“冷酷”呢?

        一个孩子是无法替父母去承担责任的,他更不应该背负上任何的“罪名”。通过转嫁责任,其实是父母自身无法处理困难的懦弱表现。他们通过增加孩子内心的罪疚感来消减自己的责任感,他们的争吵不是交流,而是相互的攻击。他们没有教会自己的孩子如何去处理差异,他们的孩子也不愿再沿用父母的方式,于是——


        孩子能做的,反其道而行的,就是“冷酷”!
 
        假装对一切都毫不在意,假装对一切都冷酷无情,假装对一切都置身事外。
        
        假装久了,竟误解为“真的”。这就是心理学所称的“虚假自体”。

        真的像一个还不懂事的孩子,认为爸爸不会有事儿的,那都是父母无谓的担忧;

        真的像一个没有情感的少年,只沉迷电子游戏的激战,却对父母的感受懒于回应;
        
        真的像一个不需要关爱的人,自以为物质满足是最大的快乐,感情是个烦心的事儿。

        事实上,故事中的男生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这样做。面对我的好奇,他总是不好意思地挠挠头,然后说:“那是为什么呢?”“我不知道呀!你说呢?”
 
        是呀,他当然不敢知道。因为早年的经历告诉他,他必须承认父母的争吵是为了自己而起。为了逃避这可怕的罪责,他不得不封闭起自己的思考力、情感体验力。他必须让自己变得足够的沉默,甚至冷酷,才可以在罪疚感的氛围下存活下来。这种存活并非生理层面,而是心理层面的——以置身事外的方式!

 
        “我宁愿自己冷酷到底”真的是一句非常悲哀的话,因为那竟是一个孩子为了保护自己而不得已的生存技巧。
 

        能够帮助他的正是“交谈”,思想的交流使人明白自我和他人是应该予以区分的,谁也无法强加想法予他人。保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情感非但重要,且必要。
 

        交谈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发展协商和妥协的必备能力,也是所谓成熟的标志。
 

 


    一键通话 联络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