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咨询师随笔 >

【心理实验】告诉你,身教为何重于言教——周晓青

时间:2018-07-18  点击:


 

 
 

        文| 广州和真心理首席咨询师  周晓青
 
         
 
         模仿除了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它对于婴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何作用吗?究竟孩子有多少的不良行为是出于品行问题,还是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示范的结果呢?
 
 
         1977年,牛津大学Andrew Meltzoff和华盛顿大学的Keith Moore 发表了一项研究,对皮亚杰的理论进行质疑。这项研究后来成为了儿童心理学的一项经典实验。
 
 
         吐舌头
 
 
 
        一位实验者坐在12-21天大的婴儿面前,对着婴儿吐舌头、张大嘴、撅起嘴唇并摇动手指。之后实验者一脸平静地看着婴儿,等待他的反应。很明显,婴儿在模仿他。
 
这项实验的关键是确定婴儿不是因为其他原因吐舌头或者张大嘴,而确确实实是在模仿实验者。换句话说,这是模仿还只是一些不能算作社会性互动的本能动作呢?
 
 
        到底是不是模仿?
 
 
 
        Meltzoff and Moore对其他各种可能的原因进行了排查:婴儿是不是单纯因为实验者而感到兴奋?大概不是:当实验者张大嘴的时候,婴儿也张开嘴,但却没有吐舌头。实验者吐舌头的时候,婴儿才吐舌头。
 
        这些模拟是不是一种反射性动作?大概不是:即使实验者吐舌头的时候婴儿含着奶嘴,如果随后取下奶嘴,婴儿也会跟着吐舌头。
 
        是不是父母事前训练过孩子?不是。家长直到实验之后才被告知实验目的。
 
        实验者在最初吐舌头或者努嘴之后,有没有一些其他的面部表情给了孩子提示?没有。实验者的面部被录了下来并进行单独的评定在“婴儿反应期”的段时间内,他的面部表情被评定为“空白”。
 
 
与生俱来的社会性技能
 
 
 
        对那些认为婴儿天生具备部分社会交往能力的人来说,这项研究无疑是他们的一张王牌。这项实验后来被多次验证,说明婴儿并不需要赤手空拳闯天下,从很早起开始,他们就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并且可以模仿他人。
 
 
模仿的重要性
 
        模仿不仅是孩子发展语言、学习行为和社会规范等的必要手段,而且对于孩子心理结构的整体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婴儿喜欢对人脸进行凝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父母肯多花时间和婴儿在一起,进行“你来我往”的游戏:例如模仿脸部表情、姿势和声音等。这些基于模仿的互动都将促进情感联结。
 
        模仿有助于婴儿和他们的父母调谐,并发展出他们的自我感。他们用自己的身体感受到他们所看到的别人的行为,并去理解他人的意图和感受。这是共情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日常接触最多的人,自然被选作被模仿的对象。他们通过模仿的方式,形成对父母价值观、世界观的认同与内化。
 
        模仿不仅存在亲子之间,也同样存在师生、同伴之间。读书了的孩子,往往能从他们的身影中找到老师的影子,这同样是模仿带来的结果。而青春期孩子对偶像的崇拜,更是努力从着装、语气、神态等全方位进行模仿。成为那被理想化了的人物,不仅满足了孩子自我实现的愿望,也流露出他们渴望被社会接纳的心声。
 
 
 
 
 

    一键通话 联络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