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精神分析师王倩老师应邀来到和真心理!
时间:2018-09-20 点击:次
2018年9月9日(周日)下午,受和真心理创始人吴理老师的热情邀请,王倩老师来到和真心理,带领和真的咨询师和学员们进行客体关系的文献阅读。王倩老师是将心智化治疗引入国内的先进临床专家之一,她是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精神分析师,直接会员。王倩老师有着丰富的临床、督导和教学的经验。 在王倩老师到来之前,和真咨询师们已经阅读了Thomas Ogden(美国精神分析师)写的一篇文章《抱持、涵容、存在与梦》,并且提出了许多的疑问。王倩老师解释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非常鲜活的向大家呈现了抱持和涵容在临床中的表现和重要性,让大家更直观的感受了两个概念的异同。 首先,王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如何做到抱持?我们为什么要谈抱持?当我们处在婴儿期时,父母的抱持不知不觉之中给了我们足够的空间去发展自我的功能。我们被抱持着,尽管我们不知道那是母亲的抱持。比如当我们有需要的时候,母亲关注着我们的需要,在此过程中,我们被抱持了。在咨询当中也是如此,咨询师努力去关注来访者的内在世界,提供一种抱持的氛围,能够给来访者一个空间,发展自我功能。 王老师认为咨询师要去思考如何抱持不同的来访者。 首先,抱持需要考虑到个体的分离个体化进程。适应来访者发展的阶段,不让来访者过度挫折或是崩溃。例如,咨询师需要了解来访者需求的强度。咨询师是处于病人对其有需求的情境之下的。病人在尝试去展露困惑,与咨询师连接的需求有时是可以耐受的,但有时会非常急迫。所以这个时候咨询师需要判断:我是等一等再回答病人的问题?还是这时候我要马上说一句话,免得让病人觉得我睡着了、或者我在敷衍他……这时候咨询师的决策是要根据病人此时需要的强度而定。这要看病人是否可以将连接的状态保持下去。 在分离客体化的维度上,咨询师有时要去挫折这个来访者,促进他的分离。有的来访者不把咨询师体验成为咨询师,他把咨询师体验成为自己的。具体表现为他的需求咨询师都需要满足:及时接听他的电话,秒回微信等等。而咨询师整个的工作在抱持这个线路上,是让来访者从依赖走向分离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咨询师要经常去校验来访者这一点。如果咨询师可以被体验成为咨询师,那这个分离就完成了。 王老师也提到,抱持中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咨询师在咨询中往往会想要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解释来访者的情绪,如果病人说这个叫悲伤,你也说这个是悲伤,并极尽努力去描述这个悲伤。这并不是抱持。咨询师此时需要回应的是处在悲伤里的来访者,而不是来访者的悲伤。来访者在咨询师眼中永远是整个的人,而不单只是来访者的行为或是他的某个情绪内容。咨询师的抱持不是病人要什么就给什么,咨询师要做的是去理解他没有获得的部分对他的影响,以及带来的体验。 抱持指的是咨询师提供一种物理的和心理的氛围,让这种氛围笼罩着来访者,让他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在这一点上,咨询师有两个功能。一个功能是让来访者尽可能的处在关系当中,保持关系是很重要的,而不是中断关系“你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你再这样我就停止治疗……”。第二个功能是在关系中的敏感性,是在这个关系当中,我们怎样能够保证治疗室里是一个可以工作、可以思考的(不是高兴或满足)空间。如果咨询师可以让来访者处在这样的氛围里,抱持的工作基本就做到位了。 除了抱持,王老师也谈到涵容是咨询师一个重要的功能。涵容,是容纳,不是忍受。怎么样才能涵容呢?在每个咨询结束后,咨询师需要有能力放下情绪,回到现实的生活里。当情绪变得充沛甚至饱和的时候,咨询师有能力可以管理这样的情绪,而不会报复来访者。涵容最后的终点是咨询师要用语言将理解的情绪内容传达给病人,让病人可以更好的理解自己。 2个小时的互动精彩而又短暂。在王老师的分享过程中,大家都很认真地思考/学习,同时在讲座中,大家也向老师提出了自己在咨询中遇到的困惑,都得到了细致的解答。但因为时间有限,遗憾的是还有许多疑问没有机会交流,也反映出大家想要热切的跟王老师一起学习的欲望。王老师也鼓励大家课后积极探索,互相讨论。 交流接触之后,大家不舍离去,互相讨论对这次讲座的感受:王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晰,表达也很精准,如“穿透”“撼动”。所描述的临床片段让自己受益匪浅。大家都希望可以继续向专家们学习,通过交流讨论,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以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更好地帮助到来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