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请逆行——周晓青
时间:2019-05-17 点击:次
节日绝非仅是快乐的,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节日因由个体的不同,也会引发人们内心独特而丰富的感受。而母亲节,显然是一个更让人纠结不已的节日。它将所有人推至母亲跟前,要向她表达爱意、感恩,甚至是忏悔。 切莫小看了这一举动,若非出自自愿,所有的孝、爱都将是一种虚情假意或被道德绑架后的虚象。一个人,若非为人父母,有所经历,要理解父母的情谊谈何容易。而即便有了做父母的体验,也难保不陷入家庭代际传递的循环中而不自知。爱是一件特别真,也特别难的事情。但凡是真实的情感都会带来伤痛,如何要让自己敢于持续地求真、求爱,不是极度困难的事情吗? 母爱是否是无私的?母爱是否是纯洁的?请允许我保有基本的怀疑。 如果我们都是由无私而有爱,纯洁而单纯的母爱浸泡出来的孩子,我们的社会如何还存在如此之多的不公和丑恶?我们的内心为何总会躁动不安?我们性格中的阴郁又是从哪里滋长出来的呢?这样的怀疑是将“妈妈”视作了一个重要的养育因素,它直接奠基了一个人未来人格的基调。 母亲节,如果我们不按习惯的思维去行动,而选择“逆行”会如何呢?所谓的“逆行”就是提倡每个人都对养育本身进行反思,对母亲和孩子在亲子互动中各自的人格发展做检视。这是检视自己是否拥有清醒的自知力,是否具有一定的反思力的做法。 赞颂总会让人飘飘欲仙,光环易让人眩晕,于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自我理想化就会升腾起来。“母亲是伟大的、崇高的、无私的”,类似的说法是对母亲最大的侵害——当社会给了你道德的至高点,也就剥夺了你作为人最基本的话语权。在这些赞誉的背后,我们是否允许母亲们流露出脆弱、无力和愤怒?一次次的哺乳、一把把的屎尿、一遍遍的哭闹……再多的耐心和爱意都会被消耗。真正让母亲们坚持下来的,是孩子的破渧为笑,是那凝视许久的眼神,是紧握不放的小手……受到了孩子回应的妈妈,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这种在挫折中获得奖赏和认可的感觉,支撑着每一位母亲走了下来。 物质礼品在这些年被极大的鼓吹,但它也将一位母亲的经验贬值了。考验一位母亲是否合格,需要仔细回顾她在漫长的养育岁月中所要经验的情感历程:准妈妈在怀孕之初就对子宫内的胎儿充满幻想,连带各种担忧和焦虑。初为人母,仅母乳这一过程就考验着双方的匹配度和默契。进入幼儿园,能不能顺利地帮助孩子适应分离焦虑,妈妈们早就自建小群热烈讨论。至于学龄期的学习拖延、作业没签名,每一项都足以击垮妈妈的耐心和容忍。当然还有更具挑战的青春期,考验的绝对是一个女人在关乎到孩子成长秘密和自由尺度问题上的斗智斗勇。但凡能安稳度过这些阶段的母亲,绝对称得上“好妈妈”。只是,哪一个过程不耗费心力,不消磨意志呢? 只是,任何一个正常的人在体验到人生起伏的时候都会有情绪。何况是情感细腻的女性?教育是最挫败人的事业,因为再乖巧的孩子也会有自己的个性。在此过程中,妈妈们难免会泄露自己的情绪,也可能会波及到孩子。于是,新一轮的自责、内疚和懊悔再度上演。是这般痛苦的挣扎和反复,令到妈妈们的情绪越发不稳定,也使得孩子和家人手足无措。作为需要依赖的孩子,为了适应父母的人格特质,不得不做出妥协和牺牲。那么当母亲节来临的时候,当他们需要重新去面对那些无意识里想要回避的内在父母的时候,越温情的宣言就是越火烫的烙铁,越煽情的场面就是越虚伪的表演。这些被操控了的节日早已远离了我们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和关系状态。 “逆行”首先建立在一个有独立思考力的人的基础上。不夸耀、不赞颂,只是为了还原这个角色最本真的意义。同时,它将让我们认真区分出责任、义务。我们是否允许自己对这个平凡而意义深远的角色——母亲——进行反思和理解?她不应该成为一个被标榜的道德名称,她所享有的荣誉必然和那些难以想象的精神痛苦、成长经历紧密相连。她作为重要的养育者,也需要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更需要分担和体谅。 逆行,才能让我们对于“母亲”发出深层的共情。我们也借由回顾这些过程来加深对自身的认识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将帮助我们认真看待父母这一角色,在养育关系中回到自己的位置,行驶自己的功能,发挥作用。 养育本身没有什么值得被赞颂的,它是人类繁衍的需要,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进程。有趣的是,真正被自然而然养育出来的孩子,才会懂得爱,才拥有各自真实不虚的情感。母亲节,祝愿我们都能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内心,用真诚的情感去面对我们的母亲,面对未来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