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心理咨询案例 > 情绪困扰 >

一事无成,我该怎么办?|焦虑心理

时间:2020-10-25  点击:


一事无成,也是种不可剥夺的权利。
                               ——《天使爱美丽》
最近,在某问答平台上看到一个问题:
假如你已经有了四十岁了,你依然没任何成就,要车没车要房没房,上有老下有小你会咋办?  

快奔三的人了,还没成就,该如何改变自己?

毕业三年多,一事无成,该何去何从?

 
底下多是同样对自己“一事无成”的焦虑。
如果你用搜索引擎稍微搜一下“一事无成”、“平庸”、“没有成就”这些词
你会发现,一大批人都在焦虑。
 
有些人把年龄当做标准,别人在这个年龄达到了什么目标,自己没达到,他就觉得自己落后了,开始焦虑;
 
有些人把收入当做标准,当年和自己差不多的朋友已经在朋友圈里岁月静好、财务自由了,自己还在每天起早贪黑的辛勤工作,他就觉得自己一事无成了,开始焦虑;
 
有些人把优秀当做标准,大家认为最优秀的人该去做什么,他就去做什么,不去做就焦虑,做不成也焦虑……
 
其实,让我们焦虑的,恰恰是我们自己。
 
从小到大,我们不断被灌输的,就是要争做第一,而且是方方面面的第一,“别人家的孩子”不是某一个特定的孩子,而是所有别人家的孩子。“隔壁小红数学好,你也要好”、“隔壁小明会弹钢琴了,你也要会”……
 
可是,对优秀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比邻居家的好了,那就要比整个小区都好;在小区里做到第一了,那就要在市里、省里乃至国家世界做到第一。孩子总有力有不逮的时候,于是,面对着父母的失望,幼小的心里从此就留下了对“平庸”的焦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方方面面都做到完美做到最好的人是不存在的,ta只会存在于我们心中,不断对我们发出嘲笑:“你真是一事无成”。
 
莫非错在父母?为什么一定要求孩子争做第一,当个平庸的普通人不好吗?
 
当然不是,父母也只是这种焦虑传承体系下的受害者:他们同样要面对着上一辈人所传下来的焦虑,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个体与家庭的关系是没有界限的,一个人的成败关系着整个家庭的成败。你个人的平庸,可能会让整个家族都平庸,乃至消失在时间中。他们也时时刻刻忍受着心中那个想象出来的客体的嘲笑和打击。
 
怎么面对这种焦虑呢?
 
答案是真实与接纳。
 
《无问西东》中梅贻琦说得好,“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
 
 
我们被焦虑遮住了心窗,没有看到那个真实的、正在瑟瑟发抖的自我。
 
当一个人想要做全能的神时,他总是容易受挫的而感到无力的。
 
而当我们学会接纳自我,承认自己身为人的局限时,才不至于感到处处受挫——我有局限,受挫是正常的,想办法解决问题就好了,这并不代表我是平庸而一事无成的。
 
甘罗十二为宰相,太公八十遇文王。别人的风光与落寞,又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拥抱那个在压力下瑟瑟发抖的自我,我们才有机会摆脱焦虑,迈向自我实现的道路。
 
 

    一键通话 联络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