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捷径——周晓青
时间:2018-07-19 点击:次
有时,咨询师会收到青少年父母的电话或短信,抱怨为什么这么久了,孩子还是老样子。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尝试让自己从言语的指责中抽离出来,去感知他们背后的情绪究竟是什么?那是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因由强烈求助的愿望而导致和体验到的失望和沮丧。
通常这类家长在见咨询师的起初,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忱和配合度。他们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依托的对象,不自觉的在内心放大着咨询师的光环——心理学术语叫“理想化”。被理想化的咨询师并不会感到舒服,因为他被高高地托举着,脚不沾地,人能踏实吗?这些感觉提醒着咨询师:对方的期望带有不切实际的成分。
果不其然,咨询还没进行几次,他们就会迅速地体验到失望。从内心里,他们把曾经德高望重、经验丰富的咨询师扭转为一个毫无能力的人。他们需要用这样的方式来保存自己的心理优势——我都是对的,错就在你。
推诿责任其实是一种保护自恋的防御方式,有的人更极端,直接否认了所有的一切,把自己置身于一个绝对受害者的立场。
我在此无意去评价这些行为模式的好坏,而是希望帮助家长们看到它们是如何塑造了青春期孩子的特质。通常,这些家庭的孩子会表现出对事物的心血来潮,爱的极为迅速且强烈。遗憾的是,他们根本没有坚持的能力,放弃是他们熟悉的经历。同时,他们好抱怨。不仅抱怨家长、老师,也会抱怨同学。尤其当他们开始住宿,随着同伴交往机会的增加,他们所体验到的挫折感也就越强烈。最终,他们会先从心理上把自己排除在同伴关系之外,说:“同学们都不喜欢自己”“我觉得他们看我的眼神都是挑剔的”……内心的不信任、挑剔、不满全部被投射到社交关系中。而学习的问题,自然也受其影响:“某某老师根本不会教书,对比谁谁谁差多了。”“我的成绩就是在这个老师接手后下降的,以前我可好了。”
他们对社会和团体过于理想化的想法直接导致了现实的挫败感。于是,这些孩子会变得孤僻和沉默起来,最终从学校退缩回家庭,退缩回一个他理想的、梦幻的国度——那里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父母温暖的怀抱。
醒醒吧!这些都是婴儿期的幻想,全能的幻想。事实上,他们的父母不是比任何人都更严苛,更习惯指责吗?当大家都退无可退的时候,责任转嫁就成为了帮助自己远离焦虑的捷径。
于是,这些焦急四处寻医的父母,他们是否懂得爱是什么?让困境得到解决就是一种爱的实现吗?而无需考虑孩子的问题从何而来?如果说解决问题是一种目的,那么爱会是一种捷径吗?
显然,爱无捷径。它需要真实的情感投入作为基础。英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大师唐納德·W·温尼科特曾经说过“影响和被影响是一种爱的关系。”当青春期的孩子从父母的带领下前来咨询,到自己主动来寻求帮助,就是用行为的方式表达着一种信任和渴望。
所以,每当遇到质疑的时候,我习惯帮助家长们去思考一下:“为何你的孩子不愿上学,不愿和你们交流,却还能坚持来做咨询呢?”咨询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它需要青少年学着去建立信任关系,突破自己的障碍,并且能在一定情绪水平被唤起的情况下还有思考的能力。
只是,他们的父母无法等待,更重要的是无法相信,相信改变需要时间,相信时间是一种代价,相信代价是为了更好的成长,而不是一种偏执地反抗。哪怕,成长确实需要某种程度的反抗,但对抗的不是父母,而是分离的事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