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誓死不说背后的真正动机?——周晓青
时间:2018-07-19 点击:次
案例呈现: 霖霖躺在床上,用被子将自己缠了好几圈,好像要从妈妈逼视的目光下躲藏起来。 昨晚临睡前,妈妈进去霖霖的房间帮她盖被子,却发现霖霖的内裤是半褪在胯间,一只手还搭在耻骨的位置。妈妈被这一幕惊住了,她不知道孩子是否有了手淫的行为,而更让她担心的是类似的行为是何时发生的?受了谁的影响?于是,妈妈打算今天晚上要查个水落石出。 当妈妈主动询问这件事情的时候,霖霖马上紧张起来。她的脚不断地在床上乱蹬。十一岁的她,脸上故作着镇定,可扭动的躯体却泄露了她内心的不安和焦躁。妈妈花了很长的时间和她讲明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担忧。 霖霖的妈妈是一位开明的家长,她并非要就此事对孩子进行惩罚,只希望通过询问了解孩子对于性了解什么?到了什么程度?她自认在孩子的性教育问题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希望能够帮助到霖霖在性启蒙的阶段上能有更正确的认识。 只是,霖霖表现的非常抵触,她不断地说:“不知道”、“没有呀”、“你自己猜”等话语表达着拒绝。眼神里虽然在刻意地表示出不屑,可是偶尔滑落的泪水反倒让人感觉到她的内心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会是谁在威胁着孩子吗?妈妈此时更加警惕了。她担心的是孩子会有被性侵的危险。那么,会是什么原因让霖霖如此坚决呢?莫非是她的伙伴?妈妈试探地问到:“我想你一定是担心这个秘密如果泄露了,就会连带你的朋友也暴露了。” 话音才落,霖霖紧闭的双层咬得更紧了,豆大的泪珠止不住地往下流。妈妈的心更放松了,只要排除了性侵的可能,其他都好办。
就拿霖霖来说,在面对妈妈的关心时所表现出来的抵抗其实是维护自己的亲密关系。如果告诉了妈妈这些“秘密”,就仿佛自己将对方出卖或抛弃了。那意味着在内心深处她自己也丧失了这种亲密关系。重要的并非是“秘密”本身,而是她们因为拥有了共同的秘密而变得亲密。很多时候,人们就是靠交换秘密来推进关系的,不是吗? 和最好的朋友目的是建立依恋关系,它是过渡到以后和伴侣之间平等关系的前提。 和同伴团体之间发展的是友谊,它和“闺蜜”或“铁哥们儿”的区别就在于对亲密感的体验程度不同。 怎样的闺蜜/铁哥们儿关系是健康的? ❶ 好朋友间的关系是平行对称的。 ❷ 好朋友间的关系是非互利性的。 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好朋友之间总希望对方给予,他们习惯说:“你没有按照我说的来做!”“你做的不是我想要的。” 儿童需要在同伴团体中学习什么? ➀ 他们需要体验融入和排斥的感觉。 每个孩子都期望能够被团体所接纳,换言之,就是自己能够融入到团体中。这符合他们此年龄段的发展任务,即认同。 通常,被排斥的孩子往往有更多的问题。他们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或者在交往过程中反复体验到挫败。这些都令到他们到了青春期的时候表现出更加明显的社交恐惧。甚至有的青少年会在这个时候选择退学、休学,也会有抑郁的症状出现。还有一类“看不见的孩子”,他们既无法融入集体,又没有感到自己被排斥。有时,他会让你自热而然的遗忘了他。这些孩子或许在早年的依恋关系中都是被忽视的。 ➁ 成为领导者还是受欢迎程度高的人。 这两者在团体中其实是有差别的。作为“领导者”的儿童知道自己要什么,他可以带来同伴走得更深、更远。而作为一个“受欢迎的”,通常这类孩子会做别人喜欢他们做的事情。当做事情是心不甘、情不愿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在提示风险的存在。即,看似受欢迎,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喜好和感觉。他们对未来是缺乏目标和方向的,因为他们并非关注自己,而是他们的追随者。如果一个孩子很受欢迎,却没有最好的朋友,那么到了青春期问题就会比较严重了。 ➂ 发展出和同伴合作的能力。 随着发展任务的不断提升,许多工作都需要协同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需要学会和同伴合作,具备一些沟通技能。 To speak of 一个学龄期的儿童既需要好友关系,也需要同伴团体。并且,他们也要允许自己的好朋友也有属于自己的同伴团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