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低我,到底能给你带来多大的快感?——周晓青
时间:2018-07-18 点击:次
贬低人竟能给人带来快感,尤其是那些自称“刀子嘴、豆腐心”的人,给予自身的攻击性一个看似合理的掩饰。 贬低不仅常见于人际交往,更出现在亲密关系中: 情景一 一位母亲接过女儿递过来的一束鲜花,嘴里开始念叨:“花这些钱干什么,还不如买两只鸡来吃呢。” 女儿说:“这是心意嘛。” 母亲说:“你才挣几个钱,就学着别人乱花钱,根本不懂得节省。” 女儿送花的用心反倒被母亲用低收入加以贬低,这不仅拒绝了女儿的一番心意,还轻视了对方的能力。 情景二 父亲一下班就赶回家,忙于给孩子补习功课。升入六年级的儿子明显感受到了学习的压力。可是,父亲的耐心并没有换来孩子的好脸色,他有气无力地读着英语单词,潦草地书写像是对父亲最大的嘲讽:你能拿我怎么样?母亲早就失去了信心,不得不求助于伴侣,希望能借助父亲的威严让孩子努力学习。
孩子在贬低父母?是的,他用极其消极的态度消耗着父母的精力。很多时候,贬低并不需要语言,消极、懈怠就是最好的行动化表达。
为什么我们需要贬低对方? 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被自己的父母所嫉羡(envy)。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有时父母会嫉羡我们所拥有的,那些他们从未体验过的:好的物质条件、一个疼爱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一位肯耐心聆听的心理咨询师……这类父母会在情感上过度克制,实则是一种吝啬。他们不断地强调“一切都要靠自己”,以至于我们只学会了拒绝或羞于向他人的提出请求。(注:嫉羡一词包含了羡慕、嫉妒和恨的意思在里面,此处沿用台湾学者的译法。) 因为我们被父母告知不值得拥有好的东西。“你那么糟糕是不会成功的”、“你不听话是没有人喜欢的”假若我们从内心认同了这种评价,并且它来自最初父母的意识,就深刻的影响着孩子自我的发展。当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不配拥有好东西的时候,就是内心自卑激化了羡慕和嫉妒,令到恨意增生的时候。 贬低他人是天生的能力吗? 如果说感恩是天生的,那么贬低也是天生的——它生发于最初和母亲乳房的关系——也是所有关系中最早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个体整个情绪生活的基本重要性,在很多精神分析作品中都得到证实。 乳房? 乳房被本能地感觉为食物的来源,因此在一个更深的意义上则是生命本身的来源。顺利的生产和养育,会令到婴儿想要从心理和身体上去亲近令人满足的乳房。那份满足犹如胎儿在子宫里的状态:和母亲融为一体且充满安全感。通俗地说,吃的好、喝的香,睡得饱的婴儿心理发展的基础就很好。他感到自己被温柔的、尊重地对待。因此,精神分析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师在了解人格复杂性的时候,往往会借由对婴儿的心智获得的洞识,追踪其进入后期生活的发展来加以理解。【更多内容,可直接点击“父母必修课程:高质量母婴关系学习小组”了解详情】 一个习惯贬低他人的人,也是一个好嫉羡的人,这是在生命最初和母亲乳房的关系出现紊乱的结果,以至于羡慕、嫉妒和恨意复杂并存。例如,在出生遇到困难的婴儿,特别是它导致了诸如缺氧这样的并发症,那么他就会在适应外部世界上出现紊乱,而跟乳房的关系一开始就处于不利的条件下。在这种情况下,婴儿体验新的满足来源的能力被削弱了,也就会将那个充盈的乳房视作没有能力给予乳汁的坏客体。他会因为焦躁、难受表现为既急迫又不可得。 贬低他人的快感从何而来? 从施虐中而来 这类人会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偏执,他们难以被安抚,持续沉溺于贬低他人的施虐快乐中。就像收到鲜花的那位母亲,她用不停的唠叨来实现对子女的施虐,就像一个婴儿最初的口腔攻击——通过咬母亲的乳头来表达自己的嫉羡,因为他太过想要占有乳房却不可得了。对于那位母亲来说,她并不觉得自己是受到爱戴的人,而是认为自己已经丧失了女儿所拥有的能力和青春,这是她嫉羡的真正原因。 施虐的快感是真正的快感吗? 显然不是,始于嫉羡的贬低其实是一种愤怒的感觉,它的冲动在于抢走或损毁另一个人占有并享受着某种可欲望的东西。就像当一个来访者需要去贬低他体验为“有帮助”的心理分析工作时,这种需要则是嫉羡的表达。他会说“对比心理咨询来说,学习知识更有价值”、“咨询的效果太慢了,根本不值得花那么长的时间”。在这些来访者的眼里,咨询师具有的修复、安慰的功能和能力是他们所缺乏并渴望的,于是特别想抢走或损毁掉。贬低正是从象征的层面实现了这种心理愿望。 换言之,他们一方面知晓咨询师的好,另一方面受制于偏执和分裂机制的强度,加上嫉羡的推动力,使得无法成功地分割并区隔“爱”和“恨”。因此他很容易在其他关系中,对何谓好坏感到混淆。 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心智的意识部分是从无意识发展而来的。探索来访者的过去,他的童年期乃至他的无意识,是理解其成年期人格的前提所在。当我们去剖析一个喜欢贬低的人的内心世界,需要理解他的困难正是源于不可得的痛苦,以及对好与坏的难以区分。在他的世界里,总是处于和母亲最初的排他性关系中,故无法接受他人的帮助,更无法分享自己的快乐或忧愁。换言之,贬低他人的人注定是孤独、悲伤又愤怒不已的人。 若想深入探究个人或孩子的心智能力,可直接点击“父母必修课程:高质量母婴关系学习小组”了解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