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轨,回避,玩弄……为什么男人这么恨女人?——周晓青
时间:2018-07-18 点击:次
The article began
人类的发展进程中包括了对人性的扭曲。(索·贝娄) ▼ 咨询室里有些被动的爸爸 咨询室给我提供了一个观察男人的机会。作为一名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我有机会经常接触到不同的家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教养问题上,妈妈通常是主导,爸爸是配角,甚至是编外。对于心理咨询,爸爸们多数表示“不支持”。在家长访谈过程中,也显得傲慢或被动。 对于男性来说,去做心理咨询,心理上并不舒服,他们希望取得主导并维持这种地位。并且,咨询师所具有的角色优势也令爸爸们难以接受,尤其我还是一名女性咨询师。当一名男性感觉到自己的控制和支配权丧失了,就会不自觉地呈现出对咨询师以及对咨询本身的敌意。 同时,男性也极少主动谈论和个人相关的某些感受。所以,当咨询师让爸爸试着去了解孩子的情绪,在他们看来也必然是个难题。 此外,孩子的问题会让父母感到丢脸或未达到自己的预期,选择否认、逃避是他们最常见的做法。从小不被鼓励情感表达的爸爸,即使在成年后也无法在人前流露脆弱。哪怕是以孩子的失败所呈现。 这些傲慢的爸爸会在咨询的什么阶段主动呢?有时是父母失去耐心时,有时是咨询遇到困境时,还有当家庭基于现实因素,却不知道如何与咨询师协商时。他们会代替妈妈出席会谈,并斩钉截铁地宣布结束咨询。原本在求助问题上占主导的妈妈们,自动出让了掌控权,而这恰恰是爸爸所乐于做的。 只是,这些爸爸从未真正的参与过咨询,对此没有了解,却要在决定的时候行驶主导的功能。我看到的不是问题的解决,而是困境的重现——人们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是多么急切地要逃离。男性的行动化完全取代了思考和沟通的可能性。 爸爸们的这种特质是如何形成的呢?
直男癌是从小被“训练”的
《男人为什么恨女人》一书的作者亚当·朱克斯认为,性别特征不是天生的,而实际上是后来形成的。就像男孩子都会被要求“不许哭”、“不要老粘着妈妈”一样,人们习惯用行为训练塑造符合社会期待的男性。湘潭跳楼自杀的妈妈在遗书中也特别提到:“你认为男孩子一两岁开始就不应该哭,可你教会他们爱了吗?”在强调勇敢、独立品质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男孩,而不是孩子!这种从小被过早强调的男性品质,正是根源,带来日后他们在两性关系中“对女性不友好”的惯性思维方式: 用行动代替表达:男孩儿的行动化相较于言说更被鼓励。在发生冲突的时候,男孩儿会被默许用打斗解决问题,仿佛他们天生就是丛林法则的守护者。而到了青春期,少年往往更热衷于冒险性的行为,例如酗酒、飙车、打群架等。 对情感倾向于不回应:男孩儿都喜欢装得酷酷的,目的是为了要和妈妈分离。只是,当装酷变成了一种情感上的冷漠,反应的是家庭养育的缺失问题。通常,这类男生的爸爸往往也比较冷漠,妈妈则沉默寡言,有些可能有抑郁发作。他们的“冷”是缺乏双亲情感回应的结果。 用性欲的方式替代情感:当一个人无法从情感上获得满足,便转而寻求身体刺激——手淫,不是青少年或成年的专利,而是在2、3岁幼童的身上也有呈现。性,是在用身体的兴奋取代情感上的空寂。 为何男人对女人又“迷恋”又“憎恨”? 一个男孩儿需要在成长过程中完成的发展性任务:既保留对温柔母亲的爱意,又要杀死那个管束自己的母亲。男孩儿需求取代妈妈,获取人格上的独立,从而确立权威。这个发展非常复杂,并且需要父亲的“在场”。假若在一个父亲缺失的家庭中成长,无论是现实层面还是心理层面,男孩儿都缺少一个可认同的对象。他要不怯于反抗,成为乖巧的“妈宝男”;要不就用极端的叛逆挣脱妈妈的束缚,这是孩子在用极度的刚强抵抗内心对于被爱吞噬的恐惧。 正是这种恐惧造就了男女之间的敌对关系。它更像是一种“妄想症”,把自己的敌意强加给对方。 由于内心精神冲突的普遍性,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在憎恨女性的同时,又不可自制地迷恋女性,并且迫切地追求她们,要与她们建立关系。这或许就是女性在婚前是美丽的公主,而婚后都成了万恶的继母的原因吧。 男人母性特质与真正的沟通 湘潭妈妈在遗书中特别提到让自己的爸爸好好对待妈妈,说:“爸爸,你不要再只想自己了……多和她说说话,多关心她……”在这位妈妈的心里,她的爸爸也不懂得疼妻子。 这就是代际传递的例子。在我们谈论湘潭那位致妻子带着儿女跳楼自杀的谢先生时,在我们鄙视在谢杏芳孕期出轨的林丹时,在我们讨伐深夜邀二女到 酒店的陈思诚时,我们还能否给予自己多一个视角——一个家庭关系的视角、一个代际传递的视角、一个母性的视角 花心明星频出轨,丈夫逼死妻子,如果类似的新闻事件越来越多,只是让我们一次次看到男人在情感中对女性的不友好,激起女人的集体悲鸣和控诉,如果是那样,所有的痛苦都将丧失意义。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地位的提升,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战场,而是一个可以思考和对话的空间。 如何让男性不再恨女性?那就需要呼吁“母性”的复苏,它是一种允许差异、提倡理解和鼓励亲近的态度,这种特质男性也值得拥有。 母性不是女性的专属特质,而是每一个心智成熟的人都应具有的品质。在理性的对面,母性更强调感性的体验和表达,它所具有的疗愈功能正是用一种平和的状态去修复创伤。我们的目的是坚持抱有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和善意,致力于消减冲突而非对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