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可是没用——周晓青
时间:2018-07-18 点击:次
文|广州和真心理首席咨询师 周晓青“和孩子讲道理”已然成为家长自我检验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可是,道理再多,孩子却不爱听。家长的耐心被不断消磨,最终还是会气急败坏。人们不禁反问:为何书本上的道理都懂,可是没用? 爱讲道理会给人留有什么印象? 他好有道理,可是帮不了我,我还是觉得彷徨、无力; 他总有道理,我都是错的,没什么好说的; 他全有道理,高高在上,其他人在他眼里根本不重要 …… 距离感,是最真切的感受。因为,道理是被用来防御的——防御情感的交流,防御真实自体的呈现,防御自身的无力、无奈和焦虑等等。 在我看来,爱讲道理的人基本不太会聊天,身边也不容易吸引朋友。 言说可是一个人发展性的里程碑。对年幼的婴儿来说,他所经历的或好或坏的事情需要一个人帮助他去理解其意义,这个人就是妈妈。妈妈的话会提供给婴儿一种抱持的感觉,以及传递一种想象的空间。当妈妈对日常事件和未来情景进行描述和消化,才能帮助孩子在情绪上做好准备,并且为他日常生活提供结构和秩序。就像妈妈会经常说:“天亮了,宝宝该起床啦。” “昨晚宝宝没睡好,现在不肯起床呢。” “宝宝想妈妈多抱一抱,哄一哄,好舒服呀。” 可是讲道理的妈妈呢?往往习惯用一种腔调、一种表情来面对孩子。她所表现的不是去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需要孩子去遵守自己的要求。此时,感受被忽略了,行为的纠正成为了唯一目的。当孩子满肚子别扭的时候,又怎么肯做出改变呢? 尼采说:道德是弱者用来束缚强者的工具。 讲道理的人是弱者?看他们趾高气昂的,怎么可能?所谓的“弱者”,是指宣道者最无力直面自己的困难或情绪。他们习惯指责他人,却难以反思自我。”知易行难“呀! 场景: 一名女生背靠着墙坐,身体虽然冲着父亲,脸却扭向一侧。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爸爸妈妈在餐桌上一直不停地说着。女生的表情显得有些烦躁,可又不敢起身离开。她坚持坐在原位,并不是有多想聆听教导,而是不想激化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在女生的感受中,所有的挫败都得自己承担,而曾经的努力都没有被看到过。她如何相信父母对自己实实在在的关心,而不是一种虚假的,鉴于成绩高低的评价或喜好了。只有当女生觉得自己被认可了,她才会发自内心的听从父母的教导、建议,并尝试转换为行动。 当一个孩子冲你说“不”,该不该讲道理? 幼儿最早学会的词语之一是“不”。这个词蕴含的攻击性和排斥会将孩子带到和父母的冲突中,威胁到父母的控制感和权威感。父母会焦虑于孩子的言行和自己所设想的或期待发展的方式不同了。 道理就像是被我们装到脑子里的一个“完美标准”,仿佛按照道理来做,一切都会变得美好。可是,生活根本没有那么简单。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复杂的人性、丰富的情感以及琐碎生活中的挫折。帮助孩子去认识并接纳现实的不易,考验的是真正的耐心。人们失去耐心的时候不是被对方挑衅的时候,而是脆弱暴露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