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咨询师随笔 >

为了你不走上绝路,我们一同定个生活计划吧——周晓青

时间:2018-07-18  点击:


 

        文| 广州和真心理首席咨询师 周晓青
 
        新闻事件回放:
 
        农历丁酉年除夕夜,云南镇雄17岁留守少年小宝(化名)自杀了。孩子留下一封遗书,言语间表达出对留守生活的悲伤和内心的纠结:即便与父亲每年见一次面,但他总是被打;理解家庭的贫困,他却还要面对父亲逼问账目;他不想那么早死亡,却依然选择了轻生。
 
——《中国青年报》

 

       人生的路为何才走到十七岁就已走成了绝路?这绝非只发生在贫苦山村的悲剧,即便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也同样情感匮乏。他们终日沉迷于网络或手游,在生命无望的时候便相约自杀。
 
搜狐新闻曾引用过一组数据:中国18-34岁人群死亡案例中,自杀是其中最大的死因,超过了车祸、疾病等。自杀人数是他杀人数的7倍以上。

 

       成因固然复杂,也无法一时半会儿有所扭转。可是,作为家长,我想至少有些事情是可以做、值得做,应当做的。就像在新学期伊始,当学业再次成为孩子们精神重负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和孩子一同制定“生活计划”,而非学习计划哟。
 
      “生活计划”的实质是什么?
        ——是让每一天都有共处的时光,让共处成为彼此值得期待的时刻。

 
 
       为何共处的时光如此重要?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寻求关系是人追寻的目的,我们在关系中体会到喜悦和价值。
 
       回想在生命最初,妈妈每天不厌其烦地给小宝宝喂奶、换尿片,这些照料的意义在于什么?
 
       在于它形成了妈妈和宝宝之间高频率的接触,以此帮助宝宝建立起最初、也是最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这个关系里,宝宝感到被爱、被接纳,形成了基本的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

 
 

       一个被妥善照料的婴儿,自然身心愉悦、成长顺利。而良好的关系也慢慢的被婴儿内化为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成为他未来应对挫折的信心来源。
 
       假若缺失陪伴,孩子就失去了一个可以镜映自己的人。他会对自己产生很多的怀疑和不确定,在无法缓冲情绪挫折的时候,往往更容易自我责备。
 
       当一个人内心的自我否定越来越多,他也就越害怕与现实接触。胆怯、退缩成为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最终,极致的退缩就是自杀——以此隔绝和所有人,和整个世界的联系。
 
 
       “生活计划”的好处
 
       从以“学习”为重心,转变为以“生活”为重心。
 
       健康的成长环境应该是一个健全的生态系统,知识、技能、社交、运动、旅行……一样不少。独木不成林,以学习为重心的生活注定单调乏味。而父母也得跟随孩子的重心团团转,使得每个人都感到精疲力尽,甚至抱怨不断。
 
 
 
       正如电视剧《周末父母》里的妈妈,赵佳妮(王鸥饰)就曾提高声调对孩子说:“你知道一个月的英语补习费多少钱吗?一万!”这是想喊出孩子的内疚感吧?仿佛这样孩子就会努力学习了。以自卑和愧疚带来的冲动终究无法使人笑到终点,也扛不住生活的洗礼。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内疚最初是源于父母的无力,因自知无力改变孩子学业压力的内疚感,通过报读更多的补习班来实现自我疏解。只是未曾被缓解的焦虑会被置换到到孩子的期望上,使人不堪重负。
 

       从“成绩”为重心,转变为以“关系”为重心。

       当孩子的计划从单一目标,即学习中解放出来,他也就获得了更多空间,用以学着处理关系、发展兴趣、体验生活。例如,从早读、上课、补习班、睡前阅读,可调整为:
 
      和爸爸一起晨练(15分钟)
      早读(20分钟)
      开开心心去上课咯
      ……
      带着狗狗去运动一下吧(40分钟)
      晚餐前的阅读时光(今天邀请谁呢?)
      和爸爸妈妈吃晚餐咯(50分钟)
      做作业吧(90分钟)
      睡前阅读,我的独处时光!(30分钟)
      晚安!明天见!
 
 
 
       对于青少年来说,非常需要借助父母来完成自我认同。共处的时光确保了教育有熏陶和浸润的空间。拥有共处时光的父母才保有了自己的教育影响力——它不是通过打骂得来的,而是在良好的关系中自然内化的结果。

       从“程序化”的生活转变为“仪式感”的生活。

       对待婴儿的妈妈总是轻言细语,不急不躁,仿佛她特别有耐心等待孩子成长。可是,日子长了,我们都成了歌曲中的“唠叨妈妈”。生活让我们变得焦虑难耐,催促是一种焦虑的表达,一种强迫性的举动。

       应对“程序化”生活的厌烦,或许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来点儿“仪式感”。

      早餐时,放首轻松的背景音乐,而不是英语听力;

      散步时,只聊感兴趣的话题,不问成绩;

      每周固定一个家庭日,用零食和饮料作为自我奖赏的礼品……

      当我们教会了孩子享受生活,他们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也才会向往诗和远方。
 
 

        制定“生活计划”,是为了尊重生活的多样性。

        学习,正如工作一样,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以生活为导向的教育,是真正把人放在关系中,包括和自我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和大自然以及这个世界的关系。建立起关系的网络,开阔的不仅是视野,更是心中的格局。拥有关系的人,毕竟总会多份机会在困境中看到希望。

        一起来吧,和孩子制定一份你们共享的“生活计划”吧!
 


    一键通话 联络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