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咨询师随笔 >

为何才华横溢却想放弃自己?——周晓青

时间:2018-07-18  点击:



       |广州和真心理首席咨询师 周晓青
 
       “ 张国荣作为一代天王,从2003年离开至今依然被人们所深深怀念。他是绝对的巨星,有着夺目的光芒。人们慨叹他的容貌、才华、气质,也唏嘘生命的无常。
 

       现实生活中,同样有许多才华横溢的年轻人想要放弃自己,无论是以自杀的方式,还是以牺牲生活品质、断绝人际关系的方式。我们看到的永远只是炫目的荣耀,却很难理解他们内心深层的孤寂和无力。
       或许,正是在面对这些人的时候,我们才体会到弗洛伊德所说的
 

       人生两大悲剧:

       一个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
       另一个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人们羡慕于他们所拥有的卓越才华,而他们却从未感觉真正拥有过自己。
    
 
       Z,研究生毕业,离开校园已三个年头,却至今没有勇气寻找工作。他的不满是通过内心的挑剔、指责来表达,却在表面上表现的有礼有节、体贴入微。他说,这样就有了挑剔的资本。同样的,在面对工作的问题上,他一方面表现的非常努力,做着各种准备;一方面又不断强调自己还没准备好,仿佛他需要一个绝对良好的状态才能胜任某项工作。Z先生对他人的态度,对未来的态度都呈现了自身自尊调节困难的问题。
 

       Z身上的这种不一致使得我十分惊讶:为什么他对自己抱有这样的态度呢?
 

       精神动力学的视角促使我更关注于Z先生自尊调节困难的问题,这可能反映了在潜意识里他对于自我和能力过于严苛的态度。这会是导致他无法去觅职的原因吗?到底这些潜意识的自我感知失调是如何以及为何形成的呢?
 

       要去寻找动力学假设的原因,就需要回顾Z先生的成长经历和其他的一些事情,了解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状况。很多时候,当一个家庭中父母是非常挑剔、轻视孩子的人,孩子就会用自己的失败去满足父母的愿望——成为被牺牲的对象。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顺从、成为父母心目中的孩子,就得以和双亲永远的联系在一起,而不必担心会被抛弃了。这是他们求生的一种策略!这也就造就了这些优秀的人会比任何人都对自己严苛,他们对挫折的体验是超出想象的。
 

       而在一个人的青少年阶段,会是哪些原因影响到他们自身的自尊和羞耻感呢?
 

       临床上有个发现,很多在小学阶段成绩优异的学生,升到初中之后,尤其到了初二,就会出现极大的转折,例如成绩下降、厌学、行为不良、违抗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症状层出不穷。
 
 

       13-18岁需面对的变化
 
 

       自我同一性
       进入到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探索自我同一性(identity)的问题,开始真正思考“我是谁”的时候了。要想规划将来的生活,青少年必须弄清楚自己来自哪里。他们对自己的民族和宗教背景的兴趣逐渐增加;被收养的儿童常常对他们的原生家庭充满好奇。
 

       身体变化

       青少年的身体就像加了催化剂一样,激素会导致发展特征的显著改变。他们会对于自己的性别身份进行实验探索,也会出现较频繁的手淫行为。这个时期对手淫和性欲的压抑和恐惧都会是很痛苦的,因为一个正在成长的个体对性方面的事情往往是不确定的,因此更容易感受到羞耻以及受到严厉地道德评判。
 

       认知和情绪困扰

       青少年期也可能是认知问题和情感问题初次呈现的时期。无论是经常呈现的一些早期抑郁的迹象,还是饮食失调、自杀念头的出现,物质滥用的问题,最早就会出现在这一年龄段。所以这些都会影响青少年对环境的初始感知,继而影响到自我感知和自尊。
 

       源于

       青少年期的成年期问题和行为模式
       那些在30岁以后仍在“寻找自己”的人,可能是在青少年期没有建立良好自我同一性,未有充分的机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或是迷失了自我的人,从而导致了创伤或认知和情绪障碍。
 
 
        当一个人的内心住着严苛的训斥者,那么无论他有多么优秀,都感觉无法逃脱指责和奚落。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那个严苛者,所以倍感疲惫。他们无法真正地体会到来自自身的力量和愉悦,就像一个空壳人,有着超乎常人的能力,却失去了对自我情感掌控的权力。
 

       他们注定是孤独的。在他们的成长经历里,有着许多让他们刻骨铭心,却难以启齿或未经思考的体验,需要被看到,需要被言说。或许,他们能自我接纳的那天就是能意识到:

       要对这残缺的世界保持耐性,也别高估自己的完美。——卡尔·荣格
 
 
 
 


    一键通话 联络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