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退让多少底线才算是爱和耐心——周晓青
时间:2018-07-18 点击:次
文|广州和真心理首席咨询师 周晓青
-导语-
Q的妈妈瘫坐在沙发里,愁云密布的脸庞堆满了失望和无奈。作为一名单亲妈妈,她感觉自己对女儿已是倾尽心血,为何Q的表现还如此糟糕?不仅屡次触犯学校的规章制度,被劝退在家,还竟然发生了性关系。 “她才未满16岁呀!”妈妈带着透着寒意的心痛说着。她感觉自己早已心灰意冷。失败的婚姻让眼前的这位女人受过了一次创伤,如今孩子遭受的挫折却让她再度雪上加霜。妈妈低垂着头,不挺地说:“我不知道我还可以怎么做?我现在和Q说话都很小心翼翼了,根本不敢提玩手机、重新上学的事。身边的朋友不断劝我,要有耐心,要有耐心!可是,我到底要给出多少的耐心才够呢?!”妈妈的声音激动的有些颤抖。 我看着她,说:“要出让多少底线才算是爱,才称的上够耐心呢?” 妈妈的双眼瞬间盈满了泪水,近乎绝望地说:“是呀!到底我要退到什么地步才够呢?” - 叙 - 养育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随着孩子的逐渐成长,父母会在为孩子树立规则的问题上遇到各种挫折。 如果孩子表现的过激,那么规则就因此会变得形同虚设。父母的权威不仅荡然无存,还会像Q的妈妈一样,被自己的内疚和懊悔深深挟裹。当父母陷入到这种状况下,估计是很难再发挥父母的功能了。 在父母看来,对孩子提出要求,例如:十点前睡觉、规定夜间外出时间、可以交朋友但不可以有过于亲密的行为……可这些基本要求却极有可能粗怒孩子。 当育儿书籍告诫父母要对孩子有爱,有耐心的时候,要如何才能被对方感知到呢?为何孩子还是不断地指责父母对自己关心不够,爱不够呢?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为什么这些孩子无法遵守规则?为什么他们用非常极端的方式来呈现自我? 请让我们共同回忆一下早年养育的经历 婴幼儿期 仅以四岁的儿童为例,大概是幼儿园中班阶段,孩子处于一个不确定的转型期。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学会区分“你”和“我”,同时还需要对“规则”予以理解和遵守。而很多时候,父母会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或者哭闹程度来决定对于规则的遵守程度。素不知,孩子会通过父母的这些行为明白:对于我不想干的事情,只要我生病,或者哭闹的厉害,他们就会顺从我的。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其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发展。从2岁时说“不”开始,他们就在持续表达着自我意愿。当自我意愿和规则形成冲突的时候,如何帮助孩子去消化因挫折带来的负面情绪是更重要的。只是,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不要太过哭闹,不自觉地会选择将孩子从规则情境里直接抱离的做法。这就使得孩子错误的强化了自己的意愿,而没有机会学习遵守规则,也就无法做出妥协。 这个时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任务,那就是学会流露和调节情感。如前文所述,如果没有待在挫折里的经验,他们又如何来感知规则的力量,已经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位置呢? 学龄期 当一个孩子在童年期的时候无法遵守规则,那么他也就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毕竟,在这些关系里他们需要发展出容忍竞争和嫉妒相关的能力。当一个孩子不断地被父母带离集体环境,用过度的呵护来表达“爱意”,孩子形成的内在暗示就是“我是虚弱的,我是特殊的,我是需要被特别照顾的。” 这类孩子或许在6-12岁的时期,较难建立起家庭以外的新关系。他们在学校里容易被排挤、忽视或欺负,因为没有人会像父母一样宠溺他。而因为家长对于学业任务的看重,也不再像小时候一样,孩子一闹就带他们回家。所以,孩子感觉自己像是被留在了一个极不适应的环境里,变得孤立无援。 对于学龄期的儿童来说,基于发展的特点,他们更多的会采用压抑的方式来处理情感。所以,在这个阶段所遇到的人际问题,引发的情绪不良,并不见得会马上呈现。反倒会积压到青春期集中爆发。 青春期 在这个强化自我同一性的时期,一起的事情都变得激烈、矛盾、冲突起来。他们会出现一些早期抑郁的迹象,饮食失调和出现自杀念头都是常见的现象。物质滥用也最早出现在这一年龄阶段。所有的问题都集中呈现了青少年自我感知和自尊的态度。他们许多的过激言行,其实都是在加倍努力地维护敏感的自体感。 不断退让底线的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
到底怎样的爱才算是爱?怎样的耐心才算是够?
所谓的“爱”是能被彼此体会到的不带敌意的坚持,不带诱惑的深意。 所谓的“耐心”,并非无原则的退让,而是强调父母应培养母性的特质。即能够给予孩子理解和包容,同时还能因应孩子的成长需求不断调整自己,以提供适宜他们生长所需的帮助。 品读之后 愿享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