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允许被孩子当作坏父母?——周晓青
时间:2018-07-18 点击:次
珊珊回到家,一脸的不开心。爸爸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每天一脱了鞋,就会从入门口蹦跳着到自己房间的女儿,怎么突然就变成一个气鼓鼓的皮球? 爸爸试着询问,可是女儿就是不说。好奇的爸爸百般打探均无果,最后抛出引诱:“说吧,如果你说出来了,我就给你一块钱。”为了了解自己的烦恼,爸爸居然还贴钱上,珊珊一听就乐了。可她旋即收起笑容,故作苦大仇深的样子。面对被糟糕情绪一直笼罩着珊珊,爸爸渐渐失去了耐性。 他确认过,女儿生气的原因跟自己半毛钱关系没有。于是,爸爸略带严肃的语气说:“一个多小时了,既然你说你的生气和我没有关系,那就请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赶快去做作业!”珊珊没有回应,回到房间,关起了房门。 夜晚,城市的人们躲在家里却依旧各自忙碌。直到临睡前,爸爸才再次提及此事,珊珊终于道出了原委。原来,小区的电梯坏了一部,很多人根本没排队就挤着上,珊珊不得不退让了三波人潮,最终才乘上了电梯。看看表,平时1、2分钟的事情,竟然足足等了20多分钟。可把她气坏了! 说完,珊珊瞪着爸爸说:“结果你还火上浇油!” 爸爸一听,可委屈了,这耐心询问怎么到头来还成了自己的不是?爸爸说:“你这么说,我很难过。我一直都在关心你呀,你却不理我。现在倒好,还冲我撒气!” 珊珊一听,反倒更来气了,一头蒙上被子,说:“哼,不跟你说了!你出去吧。” 嘿,这小妮子,脾气还不小。“走就走,我才不愿管你呢!”爸爸心想,转身摔门走了。 夜,又恢复了平静。只是,两父女谁的心情都没有平静。这无来由的争吵怎么就郁结在两个原本亲近的人身上了呢? 谁愿意被视作是“坏人”呀?没有! 可是,当孩子需要你成为“坏父母”的时候,你会接受吗?尤其,青春期的孩子总有将父母逼疯的能力,好像怎么做,在他们那里都是不够的、不好的、不满足的。 你不接受,是你从意识层面觉得:一旦你承认了,你就真的是那个“坏父母”了。 只是,青少年其实是在心理层面需要父母成为“坏父母”。换言之,存在于青少年心目中的父母和现实父母是有差距的。
每个人都有糟糕的情绪,当我们感到生气、焦躁、郁闷的时候,本能地想从这些负性情绪中逃离开。而一个最简单直接的方式,就是找到一个“坏人”,用以承接被扔出来的“坏”情绪。
就像在等电梯时遇到挫折的珊珊。她实在太委屈、太生气了,可是又不好意思当众发怒,直接批评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于是,她不得不把这团愤怒带回家。在可信任的爸爸面前,珊珊知道自己可以倾诉,但似乎又存在某种担忧。她的欲言又止,可能是这些情绪让她感到有些混乱,烦躁,担心表达不清反倒伤害到爸爸。于是,珊珊一直在忍。青少年并非对父母熟视无睹,他们的良知和内疚会让自己在处理情绪的时候不再任性,却又无所适从。 临睡前,珊珊似乎平静一些了,她想借机把之前糟糕的情绪像扔包袱一样扔给爸爸,让对方替自己看管着,所以,她会说:“你还火上浇油!” 强加罪名、无中生有,是渴望从信任的人身上寻求缓解负性情绪最简单的方式。看似有些粗暴,但却蛮有效。难怪到了成年期也还爱使用这招,例如情侣之间的“耍性子”。 把糟糕的情绪扔出去,这种方法叫“投射”。接收对方糟糕的情绪,并做出行动上的回应,这叫“认同”。于是,父女二人的互动展现了“投射认同”的全过程。 我需要你成为“坏”爸爸 我果真就是个坏爸爸 为何很多父母在严厉管教孩子之后总会有后悔、内疚的感觉?为何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呢?总干些事与愿违的事情呢?这就是父母认同了孩子的投射所致。 青少年不断增加的社交活动,会为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像珊珊就不太懂得在面对不守规则的邻居时该怎么处理?此时的年轻人自我还不太稳定,很多时候他们需要同伴来增强自己的力量感。所以,珊珊不敢独自一人在公众面前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这太有压力了。她选择了退让,却又感到压抑和生气。 做个心理上的“坏”父母,就得会“装”。但装得像不像,好不好,能不能起到舒缓孩子焦虑的作用,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做一个有“同理心”的父母。孩子的情绪需要被看到、被读懂。要做到感同身受是需要父母具备“认同”的能力,也就意味着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我们认同了TA——这是真正的体谅人。这种认同是一般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且是真正、强烈的爱的情感条件。 有能力认同孩子的父母,意味着能够忽视或在一定程度上牺牲我们自己的感情和欲望,在一定时间里把孩子的兴趣和情感放在第一位。 珊珊期待的正是能在此刻“装”(扮演)成“火上浇油”的爸爸。这个“装”是为了满足孩子内心要有一个“坏客体”的需求,它是一种情感层面的深刻认同。如此,珊珊对于抢占电梯的人们的愤怒就成功放置到了爸爸的身上,她反倒落得一身轻松。 现实中,珊珊的爸爸可以怎么做呢? 不妨说:“哎呀,我的确火上浇油了,我是一个多么可恶的人!就和那些抢电梯的人一样!可恶极了!”爸爸用扮演角色的方式,帮助孩子表达了自己压抑的情绪。这不仅给珊珊做出了示范——将情绪与事件建立联系,为情绪的来源找到起因,如此才能学会管理。同时,他还让女儿体会到,爸爸是一个愿意接受自己情绪,想要照顾自己情绪的人。这就是爱的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