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咨询师随笔 >

心理咨询中的“真”“善”“美”——李文锋

时间:2019-07-22  点击:


 
       心理咨询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对很多人来说应该是一个似乎清晰但又模糊的概念。说清晰,是因为现在各类媒体上关于心理学、心理咨询的内容越来越多,日常生活中身边聊心理咨询的人越来越多。说模糊,是因为从这些人的谈话中,我感受到他们其是并不清楚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关于“心理咨询”有很多严谨的定义,这明确了心理咨询的内涵和外延,而这些并不是今天我们想要分享的。今天我只想作为一个有3000小时咨询经验,并被咨询接近150小时的咨询师,分享一些关于咨询中的“真”、“善”、“美”的感受。

心理咨询之“真”


       人们为什么要来心理咨询呐?
       可能是因为情绪问题:抑郁、焦虑、易怒、悲伤等;可能是因为关系问题:婚姻关系、恋爱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领导关系、同事关系等;
       可能是因为行为问题:强迫、恐惧、回避、成瘾等。
       可能是适应问题:社交恐惧、校园适应、职场发展等;
       可能是因为自我存在感问题:人生无意义、空虚感、迷茫等;
       也有可能是躯体问题:身体某个部位不舒服,但是各种生理检查都没问题,那么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
       也可能是性方面的困扰。
       当然很多时候是有几个问题同时存在的。
       总之,是因为痛苦,是因为影响了自己的生命质量,是希望可以过得更好一些才过来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才能解决问题,让自己过得更好一些呢?
       关于怎么解决问题,不同流派是有不同思路的。在解决思路的背后是对于现象的理解,是对于问题原因的理解。
       “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办”,这在心理治疗领域是“病理学”和“治疗学”的范畴。
       在中世纪欧洲精神疾病被认为是神的处罚,那么治疗方案可能会涉及《圣经》、祷告、赎罪等;
       一位精神科医生认为失眠是因为神经系统活性物质紊乱引起的,所以会给TA开药以进行相应的调节;
       一位心理工作者认为眼前这位来访者的焦虑根源来自于其内心安全感的缺失,他会着手于其内心安全感的重建。
       同样是进行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面对同一个来访者,不同流派或者说不同的咨询师观察和理解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来访者之困扰的本质是什么,咨询师是如何理解的,这是咨询工作开始的大背景,虽然这个背景往往不会引起明显的注意。
 
       一个合格的咨询师面对来访者所带来的信息,首先要去分辨“是什么”。不要以为这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哦。
       首先,来访者的陈述内容就有一些需要梳理和澄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把困扰和咨询目标搞清楚,这个是咨询开始所必要的。这个环节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
       然后第二部分,来访者叙述的整个事件过程中,来访者的内心活动是什么?心理运行模式是什么?这个就会有些复杂了,可能涉及来访者的动机、感受、内在信念、规条、应对模式,这些我们我们可以统称为心理模式。再           然后,来访者可能会说一系列的事情,或者带着几个困扰过来,那么是不是体现了来访者的几个模式、这几个模式哪些是居于比较核心的位置的,模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到这里就变得更复杂了,要搞清楚这些,特别是要让来访者真实的体会到这些很多时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就拿感受来说,这是我们心灵世界很重要的一个元素,但咨询中很常见的是,来访者在咨询一开始说不出来自己的在某个情境下的内心感受,甚至有些来访者进行了几十次之后对于一些内心感受仍然说不清楚。
       另外还有来访者的梦、意象、身体感受,这些都是咨询中可以工作的材料。
       还有第三部分,咨访关系中所呈现的材料。不要以为来访者花钱来做咨询就会把全部的材料告诉你哦,无意识中(这意味着TA自己不知道)或者因为羞愧、或者因为恐惧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来访者会无法说出内心最深处的声音或者困扰,(而这部分在工作的某个阶段可能会让咨询无法继续深入),但是TA同咨询师互动的方式会呈现出可供咨询工作的材料,因为这种关系模式也呈现着来访者现实中同其他人互动的一些模式。这份材料是即时的,是最鲜活最真实的可以供探讨的内容,咨询师能获取并理解这份宝贵的材料,是更深地看到“是什么”的关键。
 
       所以很多时候伴随着对“是什么”的好奇--对现象的辨识和理解--“为什么”已经自动的浮现出来了。我经常把人的心灵系统比作是一套非常复杂的齿轮系统,我们日常能看到表面的齿轮运转,但是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运转,当我们顺藤摸瓜抽丝剥茧地看到藏在更深处跟这个齿轮相关其他齿轮,甚至隐藏好几层并且复杂的齿轮系统时,“为什么”自然就显现了。
       那么“怎么办”呐?调整齿轮、链条、皮带呗。怎么调整呐?这就是个复杂的细致活了,有经验的借鉴经验(咨询师是经验的重要来源,只是这个经验不是“鱼”而是“渔”,并且很多经验的传递也不是靠语言,而是靠真实的互动,咨询中的体验完成的),手头没经验的可去寻找或者开山辟路,摸石头过河,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谈到借鉴,曾奇峰老师曾经说过:人活着是一门学问。我深以为然。
       因为这套齿轮链条皮带组合涉及到人的方方面面,往深处看更涉及人性的复杂和冲突之处,所以很多生物学、社会学、哲学、宗教、历史、美术、文学、语言学方面的知识都会对“如何活着”有启迪。开卷有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名师指路于人生大有裨益。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如何“惟精惟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以上所谈,我们看到心理咨询离不开对真相的探索,我们越是能接近真相的全貌,越是有可能妥善调整各齿轮之间的关系,这套系统也就越可能运转的良好。反之,如果这套系统没有运转的那么良好,必然是某处需要调整。当然面对同一现象不同视角、不同理论会有不同的解读,这也提示咨询师和来访者以更开放的心态,更多维的角度去对待我们的心灵世界。
       以上谈论的是心理咨询之“真”,我想也是最重要的,对于真相的追寻和理解。下面我还想谈谈“善”和“美”。


心理咨询之“善”


 
       “真”“善”“美”三个概念对应思想活动的三大王国,真理的王国、正确的王国、趣味的王国。
       在真理的王国,在理想情况下、人们意见的一致性是完全的、不由自主的,在逻辑、数学和演绎意义上是必然的,代表学科是科学、哲学。
       在正确的王国,意见的一致性多数时是自愿达成的,人们不完全同意,但是为了行之有效仍需要广泛流布,代表学科是法律、伦理、政治学。
       在趣味的王国,完全不必达成一致性,甚至不一致往往还饶有意味,代表学科是艺术。
       当然很多学科既关心真理,也关心正确,也关心趣味,心理学就是其中之一,毕竟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灵(精神)世界,这可能是人类所能接触到的最复杂对象。       
       心理咨询师在一些语境中属于助人行业,助人行业包括医生、护士、宗教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义工等,这类从业者有明显的利他动机,可以从帮助别人的行为中获得很高的价值感。
       利他行为当然属于善举,这个背后的期待是希望来访者可以过得好,只是明显区别于商人获利、军人获胜动机的。由此及彼,由一及万,正如那句“我希望世界和平”,利他动机中其中自然也包含着希望自己被这个世界友好相待的愿望。
       关于人性善恶之论,自古以来有很多主张,我想每个人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王阳明很有名的四句话我很认同,“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心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人人都先天具有判断能力,但是为什么表现出来的却不一样,有人变成善人,有人变成恶人呢?
       儒学的说法会告诉你,这是一个人后天沾染影响的问题。
       假如一个人生在海盗家庭,就不会认为拦截货船、绑人、索要赎金什么的是坏事,因为他们这样的人从小是靠这生活下来的,他的常识和判断力告诉他,不这样干,自己就无法生存。
       但一个不是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人,他就不认同他们的做法,必然认为这是恶。
       随着知识增加,经验增长,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宽到全人类的历史,就不会被个人有限的经验、偏颇的立场局限。我们知道掠夺是不好的,拦船截货也是不好的,这是着眼于全人类的福祉。这扩大眼界,增长知识见闻,就正是王阳明「格物致知」的过程。所以我们看到“善”也离不开对“真”的认知
       李孟潮老师提倡咨询师在情感上应该多修炼“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增强慈爱、悲悯、喜悦、平静的情感,使得咨询师可以增强包容来访者们持续一生、延续多代的空虚感、无意义感、死气沉沉感的能力,在咨询关系中修复来访者原生或者代际传递的创伤。
       在人际的世界里,福报是会回向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助人者亦助己。
       选择善的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生命的理念。(但善不是忍让退缩哦,选择善的生活也需要可维护善的力量。)


 
心理咨询之“美”



       说到美,大家应该会想到艺术。艺术的创作是最具个性化的,充满了未知和创造,心理咨询同样也是一个充满了未知和创造的过程。
       一次咨询,由两个人(或者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是两个承载了无数传承的人,伴随着更大的“他者”)在有限的空间有限的时间内,通过语言和非语言的载体,进行精神的碰撞,发生化学反应。
       伴随这个过程有无数的感受,也可以有无限多的理解:
       如起舞、如运毫、如歌咏,
       或温暖、或激昂、或平静、或悲怆,
       旋律在眼前、在耳里、在心中,
       这对生命是理解的过程、是疗愈的过程、也是丰盛的过程。
       是不是很美?
       一个咨询的开始,往往是因为痛苦、困扰,但在了解困扰和解决困扰的过程中,会进入另一个天地。
       张沛超老师病瑜伽心要说:“以我观病我有病,以病观我病有我,我复观病我是病,病里寻我病是我”。
       在心理疾病,在心理困扰里藏着有关自己的真相,有关这个世界的真相,也有通往自我实现的钥匙。
       宇宙无限,心灵无限。
       “心”是一个每天和我们在一起,时时刻刻运作着,深刻影响着我们外在的生活,但却不太为人了解的秘密世界。
       心理咨询除了是一个解决问题,消除困扰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丰富、深刻、有趣的自我生命探索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秉持“真”“善”“美”的信念,也会遇见“真”“善”“美”。
       看见心灵,你值得拥有!
 


    一键通话 联络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