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真树洞:在父母的亲密与束缚中前行是每一个子女的必修课。
时间:2019-10-10 点击:次
和真树洞: 你好。 我今年27岁,在广州工作生活,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感到对自己很失望。 我是一个不会处理家庭(也就是爸妈和姐姐)关系的人,我其实就是个巨婴。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是一有话题就找他们聊天,他们和家姐也是我唯一的三个朋友,我知道继续这样下去对我的未来是不好的。 我想要和家姐一样可以自己独立自主地生活,可是父母年纪渐长,越发想要和我住在一起(母亲总说没有我在身边就空落落的),我一看到他们就心软答应了,但是我自己又想要一个人住,又怕没了父母我就会“散乱堕落”。其实这个担心也是其次的。 关键是我最近已经决定跟妈妈开门见山地说出我的想法和感受,可是我知道自己太过于软弱,不知道“谈判”技巧是什么,不知道会不会又一次被他们说服,不知道是不是又要被他们看作是无理取闹或者心血来潮。 ps:我先打电话跟他们说我不需要他们陪在我身边,但是我妈一说“我们当面谈谈”,我就吓得不敢再说了。再说下去就要吵架了。我总是出于孝道伦理的考虑觉得应该爱他们,所以凡事都会倾诉,可能我也累了吧,不想爱了。 我的问题是:我还要继续这样纠结下去和他们住在一起,还是坚决一些不让他们过来陪? 可能在这样有限的信息之下要给出适合我的建议也挺难的。不过还是谢谢和真给我了这样一次倾诉的机会!
双双
和真心理咨询师·邱雪梅老师回复: 双双,你好! 感谢信任和来信。 仔细看了你的描述,感受到杂糅在一起的很多思绪、情感、情绪。 将文中看到的一些点做一些回应,供你参考。 首先,看到短短的陈述中,诸如“对自己失望”“巨婴”“不会处理关系”“软弱”等词交叠而出,似乎都在告知背后更深的关于自我的信念——我不够好,是我处理不好当下的局面。 此处,想描述一下从这段来信中,我看到的你: - 有恻隐之心,宁愿伤己一千,也不愿伤他人一毫; - 对父母家姐怀有深沉的爱,不忍让其感受孤独,亦不愿将其置于冲突之中; - 有觉察和反思的能力,看得到彼此关系中纠葛界限模糊的地方; - 有尝试改变的勇气,并且会去付诸实践。 想来,良善与软弱、爱与纠葛、亲密与束缚,常常只有一线之隔。我看到的,是几个用力相爱的家人仅仅捆缚在一起,渴慕自由却又害怕伤及彼此。无关巨婴,亦无关软弱,更无关技巧高低,感受到的,是文字背后深沉的爱。爱得小心翼翼,爱得充满思量,爱得艰难前行。 其次,关于看待家庭模式的视角。 一对关系的形成,一定是双方共同投入的模式,尤其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双双眼中,看到的是自己对父母的依赖,出于伦理考虑的爱与迁就,自己的不够坚决。 但想来,母亲说空落落的语气,对生活在一起的憧憬,以道德伦理为出发点的控制和要求,个人生活的缺乏,也是促成当下局面很重要的因素。 孩子对父母最深的爱,是跳入父母提供的剧本,以自己整个人全情投入,配合演出。 但现在,你萌发了退场的想法,对于你们既有的关系模式一定是有很直接的冲击的。双方都会经历阵痛,双双也是,这个过程要面对的自责、不忍、担忧、纠结,都是改变既有模式会付出的情绪代价。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选择待在原有模式中。因为,熟悉意味着安全,即使已意识到既有的模式是不健康的。但打破,需要勇气、需要承担,亦需要付出很切实的代价和痛苦。 有一部小小的视频,叫《鹰的重生》。想来,我们很多人,都会经历一个内在与原生家庭既有模式的断裂,摸索着去成长为我们自己。这个过程,并不如很多文字歌颂的那样壮美,反而充满了切实的情绪压力,从来都是不容易的。所以,你的为难和纠结,非常自然而正常,无关乎软弱与否。 最后,现实层面的解决方式。 一则不是只有住或者不住在一起两个绝对的选项,是否可以有一些其他折中的方案。 二则,除了与父母住在一起,是否还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比如丰富父母本身的生活,帮助他们也建立更加独立的生活方式。 无论你最后的决定是什么,你在这个过程展现出的对独立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尝试改变的勇气、付诸行动的力量,都那么地珍贵,这些需要被看见珍视。 最后,祝福双双长出自己的翅膀,翱翔天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