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咨询师随笔 >

是什么模糊了少年的你?

时间:2019-11-20  点击:


《少年的你》因霸凌主题,在国内引起了热议。影片塑造了陈念、小北、魏莱和胡小蝶等众多青少年的形象。但是,这些形象是不稳定的,很多时候甚至是模糊的。像陈念的隐忍与反击、小北的暴戾与温暖、魏莱的冷酷与胆怯……他们更像是一组青春的群体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诚然,这种模糊感来自于青春的动荡与不安。引发这些强烈情绪的,除了不稳定的自我,还有因身体快速发育带来的失控感和陌生感。
那么,青少年的这种模糊性,是如何体现,又怎样影响着他们的心智发展的呢?
 
对身体的接受或拒绝
 
对于青少年而言,与身体相伴发展的正是精神的感觉。青少年和自己身体的关系往往反映着他们内在心理动力的状态。
影片中,魏莱和她的另两个同伴无论从着装打扮,还是肢体神态,显然都已流露出些许女人味——无论是基于模仿,还是一种对性别认同的外在呈现。意识到自己有性的吸引力,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极具心理挑战的。
 
而女主人公陈念则看似未发育完全,在她身上,女性特质几近没有。哪怕她后来和小北有一些比较朦胧、不确定的情愫,也还是有一种性别模糊的感觉。这种有意无意地弱化性别特征的状态,很可能是陈念对于自身作为一名女性的不接纳。一个人从身体上拒绝自己,那么他的内在可能存在一个非常厌恶自己、不接纳自己的客体。这样的青少年往往容易有自杀的风险,或自残的倾向。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念回拒基本的社交,一门心思努力高考的状态,就会有不一样的解读:或许那只是勤奋好学的假象,实则是一种抑郁状态下的退缩和自我保护。很多年轻人会用智力上的追求来回避情感上的空虚和失落。表面上看,陈念似乎通过努力考取了大学。但是,由此付出的代价终究是惨痛的,因为她需要用牺牲另一个人的自由来换取。那一刻,陈念是自私的、冷酷的、决绝的。郑警官是看到了这一切的那个人,他的做法虽然看似残酷,但却是真正在帮助这一对年轻人的正确做法。而成长,不正是要学会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吗?
人在发育之前,身体还具有婴儿化的特点。当人进入到发育之后,这个身体则出现了成年人的特征。青少年要如何承认并接受这个成年人的身体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交流上的“沟通”或“不沟通”
 
影片《少年的你》的故事起因是学生胡小蝶因受不了魏莱等同学的霸凌而选择了跳楼自杀。电影似乎只给了她一句台词,“你们都看不见吗?”到底,她希望人们看见的是什么?我们看见了围观同学的议论纷纷、看见了魏莱的冷酷无情、看见了陈念的伤心难过……但是,我们或许没有看见胡小蝶长久以来的“沉默”。
对于青少年来说,沉默本身就是一种表达。如果你对此感受不深的话,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和正处青春期的孩子交谈时的情景。几乎是家长说十句,孩子却避而不谈。有时他们还会回敬家长几个白眼,头倔强的扭朝一边;要不就折返身,把门狠狠地关上。几乎无一例外的,在面对这样的青少年时,人们往往容易被激怒。这就是青少年交流的方式,他们会用沉默来表达不屑、用沉默来表达攻击、用沉默来呈现自己的不屈服。所有的沉默都是为了表达“自我的态度”。
 
胡小蝶的眼神里绝不仅是隐忍和委屈,它也有倔强和仇恨。但是,这些情绪出不来,无法成为自我保护的工具,也无法成为呼唤帮助的警报。如果我们没有看到他们真正的困难,就会生发不必要的指责——指责他们的隐忍、指责他们的懦弱,却看不到他们的绝望和痛苦。
同样的,绝望中的陈念拨通了妈妈的电话,所有的委屈、难过竟然变成了问候和安慰;魏莱在父母面前装扮成乖巧、懂事的孩子,却从未对他们袒露过心声;小北,早已失去了可以交谈的对象,他所拥有的就是用打斗来证明自己所拥有的生存资本——年轻的躯体。
或许你会好奇,为什么这些孩子都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心门锁起来?从正常发展来看,和父母分离是青少年发展的任务。那么,“不沟通”也就意味着要和父母、成人保持距离。这种距离感的需求是为了满足与“自我”有关的成长目的,是具有边界的意义。年轻人希望通过拥有自己的想法来体验“自我”的存在。当发展受阻的时候,这种“不沟通”的状态会演变成绝缘,那意味着切断关系!往往这类孩子会有社交恐惧,自残或自杀的念头、行为。关注孩子的行为变化,将有助于我们及早发现问题,作出干预。
 
情绪上的躁狂和抑郁
 
在对青少年精神状态的诊断里,“双相情感障碍”是个高频词。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双相障碍,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心境障碍)。双相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患病率1%~3%,发病年龄高峰期15~19岁。
一个非常抑郁的人往往会拒绝任何的帮助,令想帮助他的人也觉得没有帮助他的意义,从而产生无助感。在临床上,当一个青少年处于这个状态的时候,他的表现往往对治疗没有任何贡献,甚至会让治疗师感到被对方摧毁了。想想电影中的女警官,可能有人会觉得她怎么那么凶,怎么就不能像郑警官一样试着去体谅这些孩子呢?事实上,在和患有抑郁的人待在一起,那种无力感会使得人们在最初接触的时候,表现的非常主动、甚至会有些入侵性。这样的主导是无意识的,其目的是为了拼尽力气脱离那抑郁的深渊。
观影《少年的你》的经验可能并不舒服,它似乎太过沉重了。或许,这就是人们透过屏幕所感受到的,来自青少年内心的无力、彷徨和痛苦。而当他们表现的躁狂的时候,又多么让人担心呀。
 
魏莱是躁狂的,每一天都在想着怎么去欺负别人,变着法儿的戏弄、凌辱;小北是躁狂的,隔三差五的打斗就是在宣泄荷尔蒙的激情;陈念呢?停不下来的学习,会否也是一种躁狂的表现?还有那么多莘莘学子,他们内心充满了压力、焦虑和冲突,却也无法停下来。这种“停不下来”的感觉对抗的或许就是内心的无望感和抑郁的心境。孩子们像大人一样,仿佛一定要做点儿什么才代表着“有意义”。而抑郁的人最害怕的就是自身的无价值感。
 
道德上的善良与邪恶
 
在看了《少年的你》之后,很多人都觉得陈念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小北。甚至有人也希望自己如果遇到类似的遭遇,也能有这样的一个保护者。只是,从行为本质上而言,小北做的“保护”也是以霸凌的形式获得的。这里就呈现了青少年最大道德“两难处境”。
 
换作是成年人,要做出这样的价值判断、行为决定都是不易的,何况是年轻人呢?所以,在这个时候,道德的模糊性就得以呈现了,甚至让他们在抉择的时候不得不依赖一种本能,或是冲动。“后果”是需要一个成熟的心智来加以思考、判断和取舍的,对于青少年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它考验着他们的思想成熟度,也挑战着躁动的荷尔蒙。
 
关系上的亲近与疏远
 
陈念和小北之间的感情究竟算不算爱情?这当然是一个非常主观性的话题,如果他们觉得爱了,那就是爱了。只不过,我们需要想一想,为什么在青少年身上总是容易出现这种性格差异极大、许多方面都充满冲突的恋人呢?一个充满理想的陈念,怎么会和小北走到一起呢?仅仅是因为她需要一个可以保护自己的人吗?并不尽然。青少年习惯找到一个自己父母并不喜欢的人,从而实现与父母分离的愿望。西方有为爱殉情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东方有化蝶相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那种对抗和冲突是需要以牺牲生命,用鲜血祭奠出来的。
在进入亲密关系之前,青少年其实需要很多机会在复杂的、多元的人际关系里去实践、探索。这个时候,社团活动、同伴关系都将给予他们提供丰富的经验。对于电影中的少男少女们而言,他们的生活未免太过单调,以至于缺失了很多尝试和体验的机会。几乎没有朋友的陈念是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重新找回了小北,而在此之前,她的内心对这个人是抵触的,因为她直觉会有不安。这些强烈的感觉并没有让陈念在选择朋友的时候依从自己的感觉,反倒是让她产生了某种错觉——这个小混混可以保护我。而基于人身安全的保护,慢慢的演变成心灵的慰藉和依赖——这是在情感上做出了突破,她在走入社会之前,其实在做着非常冒险的尝试。电影终归是电影,而现实的残酷和黑暗是我们需要教给孩子们,让自我保护不仅仅体现在校园的霸凌里,更在于能应对社会的各种挑战。
 
青春期是一个寻求自我认同的阶段。要想规划将来的生活,青少年必须弄清自己来自哪里。只有顺利经历了这个阶段,他们才有能力在成年期完成两个任务:知道自己想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霸凌、早恋、性行为、自杀……这些并不美好的词汇正好将青春本来的样子呈现出来。对于青少年而言,他们正是在这些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犯错、不断成长。对于这个时期的年轻人,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理解,还需要给予更多犯错的空间。在面对模糊不清的年轻人时,我们需要记得,那是他们寻找自我时迷茫的样子。规则、惩戒都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全社会所营造的理解和相对宽松的环境。犯错的真正价值在于成长!

    一键通话 联络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