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孩子立规矩?——王海青
来源:未知 | 作者:王海青 |时间:2019-07-29 14:38| 浏览次数:
我家所在的小区是个大型社区,在建设规划的时候没有预料到私家车数量增长如此之快,眼看着车位越来越不够用,物管就沿着道路的一侧增加车位,白白的车位线划在路面上非常醒目。
以前大家也会沿着道路的一侧停车,但是因为没有参照,停的参差不齐,车辆的距离大小不一,浪费了很多停车的空间,而且因为没有明确的车位设置,停车时还是会感觉名不正言不顺。这下子感觉问题解决了。
开始几天大家都觉得挺好的,可是过了几天,出现了奇怪的现象,越来越多人不按车位线停车,这条路又恢复了以前没划车位线时的状态,甚至空间使用率更低。有时候两辆车之间刚好有一个大空位,但是位置又差一点不够停进一辆车。
原来物管在画车位线的时候,为了保证最大的利用率,将每一个车位规划得很紧凑,刚刚好够停一辆正常五人座私家车,每辆车必须非常精确的停在线内才能保证前后的车位还能停的下车。
而当开车离开时,如果前后车位都有车,车辆间距很近,需要一个成熟的司机,全神贯注的几次挂挡前后腾挪,才能将车开出来。时间长了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按照车位线来停车,那些线好像不存在了一样。
这件事让我联想到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上的困惑,到底要如何为孩子立规矩,又如何帮助孩子去守规矩呢?
首先,规则是需要双方约定的。
对于小小孩,需要提前告知他,并且跟他说为什麽要这样规定。对于大小孩要充分听取他的想法,虽然决定权还是在父母,但是可以通过沟通来调整。从这个角度来说,平时父母强调的所谓“听话”,父母的话和要求并不都是规则,更多的时候是父母自己的需要。而这样类似的要求太多了,会让孩子混乱,不知道到底什么才是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规矩。
其次,制订规则需要充分考虑孩子的真实状况。
按照生理和心理发展,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具备的遵守规则的能力不同,如果要守的规矩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或者守规矩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成了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就很容易半途而废,或者引发冲突。就像那个小小的停车位,车主心里面其实是希望有停车位的,但是按照车位停车太困难了,这样的压力促使很多人不愿意或者无法遵守。
还要注意,即便是同样年龄的孩子,因为发育状况不同也不能一刀切,“别人都可以了,为什麽你不可以”。父母要去观察自己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规则。
再次,规则需要共同遵守,是对双方的共同约束。
比如,对于一些小孩子,父母希望他按时上床睡觉,规定好时间,不睡觉会处罚。对于这样的要求,孩子是需要父母帮助的。也许睡觉前要有充足的时间洗澡玩水,一个睡前故事,一个玩偶放在枕边,一个晚安吻。看起来父母也需要做些事情,比如不要安排过晚的娱乐活动,要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孩子睡前在场陪伴,这样对于孩子来说遵守规定没有那麽困难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无论何时我们给孩子设立规则,要求他们遵守时都要试着去理解,守规矩对他们来说意味什么。不但意味着孩子的需求不能被满足,还意味着外界有比自己强大的力量在约束自己,让自己受限。
每个婴儿在出生时就希望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和事都要顺从自己的意愿,而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这样的心理现实需要和真实的外部世界不断的碰撞,最后达到平衡。这个过程其实是惨烈的,会激起孩子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会生气,要抗争,会委屈,觉得挫败等等。总之就是“整个人都不好了”。
同时对于一个婴儿来说,世界也是无边无际的,虚空的,这样的状态也会令他心生恐惧。每一个规则代表着一个边界,他要去试探,确定一些他可以控制的内容。通过这些边界最终建构起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真实世界。这意味着规则是必须的,痛苦也是必须的。
父母要做的事情就是遵从自己的价值观,帮助孩子确立这些边界,并且内化。孩子被挫败之后的暴怒,瞬间让他开始朝向约束他的父母,在他心里那个平时爱他的父母不见了,变成了一个要迫害他的怪物。父母在这个时候面对孩子的攻击与恨意变得非常困难,有时候他们会妥协,让规则消失,有时候他们会用更暴力的手段去镇压,坚持规则,无论上述哪种情况都意味着父母功能的丧失,孩子也失去了一次可以成长的机会。冲突是难免的,冲突过后如果关系还在,意味着父母和孩子都活了下来,烦恼就化成了菩提。
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为孩子立界线》,是美国两位心理学博士,由执业心理医师共同创作,为人父母者可以从书中得到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