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亲的状态看儿童的抑郁情绪——儿童青少年心理研讨会第二期之二
来源:未知 | 作者:周晓青 |时间:2020-12-11 11:57| 浏览次数:
这期内容是”和真儿童青少年心理研讨会“第二期内容的主题整理文稿。上一次,我们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看抑郁情绪。这一期,我们将从养育者的角度予以讨论。
现在的孩子抑郁情绪越来越明显,真的只是孩子出现了问题吗?社会的历史事件对人所造成的影响,如何透过父母作用于孩子身上?
70后所养育的孩子,目前基本上处于青春期这个年龄段。对于70后的父母而言,都经历过计划生育,也就是独生子女政策。这个国策对中国形成了35年的深远影响。
如果我们有看过相关的纪录片或者莫言的小说《蛙》,就会对那个时代人们所经历的生活有所了解。当被迫流产、偷生层出不穷的时候,催生的是父母内心的恐惧。
客体关系理论特别关注孩子0-3岁,尤其是0-6个月的养育状态。当一代人处于极度焦虑、惊恐的状态时,这些情绪要如何消化、流转、传递就值得思考了。
“超生游击队”这个词或许对于今天在座的一部分人听起来有些遥远,但作为给人做工作的我们而言,一定要去体会这些词背后隐藏的情绪。游击队是干嘛的?
游击队是打仗的,甚至是打地道战的。“超生游击队”就是因应计划生育政策而生的。在此之后的改革开放、下岗等,所有这些历史的剧烈变革都是在70后这一代人成长的过程当中所发生的。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历史,但我们需要看一看这些历史可能对孩子父母的的人格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计划生育其实就是独生子女政策。因为生育名额有限,生孩子就得按性别筛选。男孩一般优先,如果不小心生了女孩就叫做“招娣”。如果招不着你就麻烦了,这可能直接导致你在家中的地位变得很卑微——这就是一个“抑”的过程。
接下来又到了改革开放时代,父辈下海经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这个环境又使孩子父母有一个“扬”的过程。这种又抑又扬的过程容易让人变得躁动不安。这种躁郁的情绪早在时代的进程中埋下伏笔,而如今它都表现在了我们孩子身上。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代际传递。
这种代际传递是怎么来的?我们可以从现在家庭的一些日常去探究。
首先,如果一个妈妈最初来到这个家庭里,她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感到卑微,那么她的内心就有一个自卑的情结,是非常压抑的。而现在的社会鼓励女性的独立自主,很多影视作品或文化都在强调“大女主”时代的到来。这是一个可以扬眉吐气的时刻。
作为一位母亲,如果我们缺乏对自身的觉察和反思,就很容易不稳定,也会变得过度自大,以至于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是在关注孩子自身的发展需求,而是关注透过“教育”的行为满足了母亲们怎样的心理需求。这就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了。如今,随处可见的攀比,就是父母将自身的焦躁,变相地传递给了孩子。
所以我们今天再来谈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心理,更多的需要虑父母是否具备觉察和反思情绪的能力。
其次,很多妈妈对于自身养育孩子的信心是不足的。就是请缺乏一个女性、一个母亲,天生应该最懂孩子的基本自信。那么她们在养育的过程当中就会找月嫂、找保姆,或者交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去替代自己的责任和角色。
接下来会出现什么状况呢?妈妈找人把最难教的早期教养完成了,等到孩子到了读书的适龄期再接回来一同生活。在读书期间,通过找最好的学校和最好的补习班,让专业的人士去教导。以至于,使得她们失去了重要的早期陪伴——情感陪伴,也就是建立信任、安全感的最佳时期。
现场分享:说一个我自身的经历,当年我生完孩子还在做月子的时候,我妈妈特别强势地告诉我:“你不要喂奶了,我帮你带到乡下去,你去上班。”
当时我是特别的难过,也很愤怒。但是我没有力量去对抗她,因为我需要她照顾。最后我只能跟着她回乡下了,跟我老公分开,这也造成我们夫妻关系的问题。
而我的妈妈也一直在否定我,她没有告诉我:“你可以的”,“我的女儿宝贝你可以照顾好你的孩子,当年我也把你照顾得很好。”这种做法可能是因为我的儿子对她来说是作为没有生儿子的一个补偿,她跨越我来做这个男孩的母亲。从心理角度上我们这样理解这个控制,满足了她的梦。
所以我们在做妈妈的时候,除了自身的问题还有父母、家庭的因素在影响着我对自己的不自信。进而导致了女性作为一位母亲产生自己可以带好孩子的心理。
当妈妈们发现孩子有了抑郁的情绪之后,更多的是害怕、焦虑。所以在孩子抑郁情绪形成的的过程中也没有给他一个好的引导,反而会叠加上自己的情绪。
除了以上两点,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去注意。通常,分娩后的妈妈每天满脑子装着的都是那个小婴儿——这是一种本能。依靠这种本能,妈妈能慢慢摸索出和婴儿互动的节奏和方式。但是现在很多家庭的养育却变得非常机械的。
比如,什么时候怀孕是最佳的时间?怀孕到哪一步了?过程都是按着书的来设定一步一步操作的。这就导致了这个过程被机械化了,没有天然的、由内而外的发散的做母亲的一种欣喜。
我如何去跟我的宝宝相处好像都被人工的、机械的、程序化的东西给取代了。从而造成了这一代缺乏了一部分自然的亲情的流动。
家人的关心与爱护是治愈不良情绪的良药,如果亲情的流落变得机械化,那么我想这个治愈的效果可能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孩子在抵御不良情绪的防御力上自然也会减弱。
归根到底,上面所提到的问题,是整个社会大多数家庭的父母所面临的情况,每一对父母的身上都或多或少有这种问题,而它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必然的。
当然我们不是说要去批评父母本身,因为父母也是处于一个特殊的状态。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个视角回到家庭,去做大量的社会基本单元的心理建设工作的话,要在整体上有一个很大的改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广州和真心理咨询中心,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临床心理服务,主要包括母婴关系指导、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成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伴侣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服务。
预约电话:158 8997 3183
预约 QQ:2446137168
预约微信:gzhez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