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安 人 和 理 顺 气 真
我们常常会发现,每个人的关系都有各自的特点。有些人频繁地和他人发生冲突,有些人极力讨好身边的人,有些人与人合作之后总是不欢而散,有些人频繁更换社交圈子却始终没办法融入群体,有一些人甚至常常感觉到其他人对自己都很不友好……
也有另一些人,去到哪里都很快和大家打成一片,能轻松地和他人融洽相处;有一些人能力平凡却常常得到格外照顾;有一些人常常在生活中总能感觉到别人的好意……
是不是有一些幸运儿,天然地受到身边的人的爱戴,而另一些不幸的人,会在生活中处处遇到难以相处的人呢?
难道这真的是俗话说的“同人不同命”吗?“命运”该不会偏爱某些人,把良师益友都安排到他们身边,又把糟糕的人都安排到另一些人的身边吧?
那些能轻松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人,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如此“受欢迎”呢?
而那些在许多关系中都产生矛盾的人,他们总遇到不好的人,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自从克莱因发展了客体关系理论之后,这一切都变得好理解了。我们每个人的关系,深受自己内在客体的影响。当我们处在偏执分裂位的时候,比较容易感觉到他人充满敌意;当我们处在抑郁位的时候,比较容易感受到他人的善意。
颇有个人特色的人际关系
仿佛每一个人,和他人建立关系的关系都很有他自身的“特色”,人们总是和不同的人建立相似的关系。
这些“特色”又是从何而来呢?
我们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模式,其实是自己内在关系的向外投射。
关系中是相互的。比如内在客体是温暖的、支持的,我们也比较容易把别人想象得很好。然后在别人互动时散发出我们对对方的信任,对方自然而然也感受到这些,回报以友好的态度。
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健康的、有价值感的,感受到的关系就是互相接纳的、友好的;当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是自我否定的,感受到的是他人对自己的否定。
当内在的客体关系中认为客体是坏的,我们容易把这个坏客体套在真实的外在他人身上,于是那些人都一个个“变”坏了。
比如一个人内心里认为别人对他都是有敌意的、有攻击性的,他会用一种随时准备斗争的姿态和人交往,自己说话的语气中也带有了攻击性。于是人们和他交往,会容易被他激怒,常常和他发生冲突。最终他验证了自己心中对他人的设想:人们果然对我充满敌意。他不太清楚这和他自己对人的态度有关。一个人内心里认为别人都是不可信任的,他会用一种防备的姿态和人交往。人们和他相处没有感受到被信任,就不会对他敞开,会对他有所保留。于是他总是遇到不可靠的人。
当一个人的内在关系中拥有一个好的客体时,会觉得外在的关系中他人是善意的。于是他们会对他人更加友善,他人也会回馈美好的回应。所以总是遇到更加多善意的人。
比如一个人觉得别人都是接纳的,他会敞开地展现自我,自然地也能吸引到欣赏他的人。一个人觉得别人是合作的,他会乐意平静地和他人沟通,在沟通之下大家有了理解,大家都愿意帮助他、和他合作。
如何更好地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发生了什么?
外界给我们的回应,与我们对客体的看法是多么相似。那是因为我们对外传达的信息,时时刻刻都在暗示“我看到的你是这样的”,他人也渐渐在无意识中对这一点产生认同,以我们想要的方式对待我们。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说的想要的方式不是意识中头脑所想的,而是内心中对自己的看法。比如有一些人会说:“我希望大家都喜爱我”,可是他内心中对自己的看法是自己不受欢迎,于是只有当他人表现得不接纳,否定他时,他才觉得符合内心中对自己真正的看法,才认为这才是他人对他真实的态度。实际情况是,别人对他的看法有好有坏,而他可能特别留意不好的那部分讯息。
因此,只有当我们清晰地察觉到我们内在的自己和内在客体时,才能更好地理解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影响我们的,往往是潜意识中的内在客体,而不是我们头脑中想要的关系。只有充分了解这一点,才能更好的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
那些缺乏察觉的人,不断地在人际关系中重复相同的模式,即使很努力想去维持好的关系却还是产生各种矛盾,是因为他们缺乏对自己内在客体关系的了解。
当懂得了内在客体关系是如何向外投射影响着我们外在的人际关系时,我们不再从别人身上寻求产生矛盾的答案,转而开始向内观察,成长就发生了。
现在,有一个好的机会,可以让你深入去了解什么是内在客体,什么是人际关系中的投射,投射认同等现象。
和真心理“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连续培训项目初级组第四季正在火热招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心理咨询技能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内在客体有充分的了解,从而游刃有余的处理人际关系。
学习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培养真正处理个案的能力。经过考核,可入驻“和真心理”成为实习心理咨询师。
“愿世界温柔地对待你”,从学会温柔地看待世界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