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安 人 和 理 顺 气 真
成为一个你可能成为的人,永不嫌晚。
——乔治.艾略特
在《临床克莱茵》这本书的推荐序中有这样一段话:“克莱茵的临床实践也许在告诉我们,要贴近经验,贴近实际的互动。不管是儿童还是成年人,贴近他们,去感悟,去体会,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理解。「内在客体」、「偏执分裂位置」、「抑郁位置」、「攻击性」等名词是学术上理解人的方式,它们不是出现在临床中工作的话语以及日常人际间沟通的语言。”
作为和真心理客体关系高级组的学员,我也有着相似的感受:
1、老师能用日常语言而不是技术术语,把复杂的客体关系理论观点与临床现象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听懂。
2、老师与学员之间,有体验、有互动,有关系,有支持。
为期一年的课程已接近尾声,试着回顾这一年的收获。
我翻回在课堂上记过的笔记;重温了书本上划满红线的关键知识点;重新浏览了老师分享的文献。
对于客体关系的理论脉络、关键概念以及如何在临床上应用等等知识点在每周一次的学习中越来越清晰。更重要的是,某种变化在润物无声中悄然发生着,细细体会,我想,这大概就是在每周一次的浸泡中,与老师、同学的真实关系互动的体验所带来的变化。
“PPT上的内容没看懂,但是老师讲的话我全听懂了”。这是我有一次课程后给老师的反馈。
在吴理老师讲到“此时此刻在临床中的应用”时,我只是提了个问题,就被她拎上台进行案例教学。有趣的是,我提出的问题在这个互动体验中就被理解。而且,从个人的感受层面来说,突然被cue到但是完全没有上课被点名的不安感,我想这与这个小团体及老师的涵容是不可分的。
犹记得有一次,有位同学在课上抱怨说对老师很有意见,同学们吃瓜的小板凳还没有摆好,她就根据这一当下的情境,顺其自然的切入到了「投射性认同」这一主题。抽象的理论结合“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得以轻松呈现、澄清。
每位老师都有她独特的风格与优势,但这些互动体验的情境,结合他们各自的特点,以不同的表现形式贯穿在整个课程体系中。
这一年,我在他们身上吸收到的内容也不尽相同。除了专业知识点,在课堂上观察每位老师的授课方式、思考他们是如何组织生成课件的、这个知识点是来自哪些文献、要怎么样使用好老师的功能等等,这些知识点之外的思考,也充满了乐趣。
在和老师们的关系互动中吸收并运用“思考”的能力,这也让我收获良多。我想,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也是高级班的每位老师都想传递给学员的态度。
学到知识总是让人欣喜,而在学习的过程中结识到能相互支持的同行、包容开放的老师,这些关系的出现着实更让人惊喜。
“漫长的寂寞啊,有时比我们的耐心更长”,在精神分析及动力学取向的漫长成长之路上,除了理论知识与临床运用,我想我们都需要一段真切的“关系”支撑我们更有耐心的走下去。
如果学习路上你也曾觉得孤独,
如果你也渴望有一群同行人,
不妨试着走进这段“关系”。
当然,有关系,有互动就会有各种不可预测,但是,这种未知不也正是“关系”的有趣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