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因的抑郁位态》|和真心理业务学习心得
来源:和真心理 | 作者:和真心理 |时间:2016-12-22 18:13| 浏览次数:
5月23日晚,中心的常规性业务学习会议依旧按时进行。每次业务学习,和真心理的同僚们都会讨论精神分析的不同内容,更深入地学习和了解精神分析的理论,并以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本次由和真的首席督导师吴理老师分享抑郁主题《克莱因的抑郁位态》,深入理解抑郁的体验和成因,以及抑郁的修复。
著名的香港歌手“哥哥”(张国荣)患抑郁症20年,在自传中写道:“记得早几年的我,每逢遇上一班朋友聊天叙旧,他们都会问我为什么不开心,脸上总见不到欢颜。我想自己可能患上忧郁症,至于病源则是对自己不满,对别人不满,对世界更加不满。”后来,“哥哥”的离去让众多爱慕他的亲戚朋友与歌迷们感到悲痛与惋惜,我们又不得不承认 ‘抑郁’带给我们的影响有时是巨大的,而增加我们对抑郁的了解也是非常必要的。
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把抑郁从疾病的范畴中划分出来,并把丧失,悲伤,悔恨,内疚,孤独等抑郁体验,作为发展中的一个必然会出现的时刻,而承受和忍受情感痛苦的能力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话说克莱因的人生遭遇也是各种悲催,面对亲人和分析师接二连三地死去,又与女儿处于非常困难和敌对的关系,如此艰难的经历都将她带向丧失和抑郁的主题,而由此发现生存和修复的重要性。抑郁没有把克莱因给摧毁,她用她的力量告诉我们,如果我们能够忍受抑郁的状态,就可以给自己一个机会,促进情感成长,深化人性,提高创造力和自我意识,对自己和他人的缺陷和局限性更加宽容。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丧失,难免会带给我们内心带来难以诉说的沉重与伤痛。哀痛者某种程度上将已经失去的人吸收到自己内部,他成为了那个人:我爱的客体没有离开,现在我将他随身携带,我就可以永远都不失去他,这样的理解认同很重要。但如果它因为恨,认同后内摄进内在,像混凝土固着,矛盾情感朝向了自己---死者在内在(附体),没办法面对情感, 与丧失客体没有分化,自己打自己,没办法完成哀悼,为此就会感到了痛苦。某高三孩子因为外公的去世,常年处于失眠状态。虽然外公离去了,但他却在这孩子的内心中,后来经过妈妈的劝说,孩子决定寻求咨询师的帮助,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后,孩子的状态明显好转,并写下了“离开的人带走我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我的一部分。”是的,孩子需要这样的一个过程去完成他的这个哀悼。当我们能够体验丧失的痛,消化它,然后让它走,这就是一个正常的哀悼过程。当然,生活当中很多时候,很多人处于一种无法完成哀悼的状态中,但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自己过得并不好。这个时候,或许可以走进心理咨询,找一位专业人士,协助自己,让“死去”的客体从内在离开,完成一个象征化的过程,开始新的人生。
为了能够与我们的客体分开,我们要经历一个短暂的阶段,哀悼那个客体。克莱因将其称为抑郁位态。通过哀悼对内部世界进行修复与重建,当内部世界得以修复,外部的世界也将随之变得美好。面对丧失,爱与恨之间的冲突也是常见的。如果冲突倾向于 “看看她对我做了些什么”,这时候将感到迫害和仇恨,但如果倾向于“看看我都对她做了些什么”,此时抑郁性焦虑,爱和希望得到修复将占上风。然而,当我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攻击性时,说明开始走在了真正修复的道路上。修复自我的道路是艰辛的,但得以修复的生命更精彩,如果你愿意,我们将陪伴你一同去面对人生艰难的修复过程。
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很快,关于‘抑郁’话题的讨论虽然有些沉重,但是修复是人类的渴望,因为我们总是向往更好的生活。最后,非常感谢我们的首席督导师吴理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期待我们下次的业务学习,精彩不断,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