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夜晚,你是否路过了?| 两性关系心理沙龙
   来源:和真心理咨询  | 作者:和真心理 |时间:2018-07-19 15:37|  浏览次数:
      
 
        生活在大都市的小伙们,终日奔波。人潮中来来往往,你路过了谁,谁又与你擦身而过?
 
       常听说,生活不应只有苟且,也该有点诗意与情怀。没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如来一场说开就开的沙龙。于是,就在这周一,和真的首席心理咨询师周晓青带领大家,开展了一场充满文艺气息,又不乏心理深度的沙龙会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两性关系之电影经典语录解析
 
	图说:一次绝非路过的心灵交汇时刻。
	这次沙龙形式是不是与往常的不大一样呢?
	有没有感觉轻松点?温暖点?亲近点?
	小编在想,要是能躺着就更舒服了!
 
	
	图说:漆黑的一片里,让我们找个伴背靠背,聆听我们的感受……
	这些年,你路过了谁,谁又丢失了你?
	(没得背靠背的小编表示很孤单,于是自顾自赏月~)
	
	 
	原来一轮满月只是假象,只怪周老师精心制作的PPT实在太美了!
 
	 
 
	同样的字句,解读者不同,呈现的视角也不一样。
	
	周老师尝试从依恋的角度作出了她的解析:
	当我们是个婴儿时,
	我们的妈妈也曾带给我们这般的感觉,
	她就像山间清爽的风,古城温暖的光。
	当我们躺在婴儿床的时候,
	从清晨到夜晚,由山野到书房,
	只要身边有你(妈妈)就好……
	
	 
       无论是情侣关系,还是夫妻关系,人类所有关系的模型均来自于母婴关系。亲密的人之间就会有依恋的情感。而依恋,特指两个人之间的情感联结,那是特定的、持久的、充满情感的,它具有保护其中一方或是双方的功能。
 
       为何我们难以在两性关系中感到心安?假若,婴儿的依恋对象(通常指主要抚养者为妈妈)是不确定的、情绪起伏的,对婴儿的情感是有要求的,那依恋的保护功能就难以发挥效果。
 
       一个感到不安的婴儿是难以正常离开主要照顾者的,Ta与妈妈的互动经历会让他对危险变得尤其敏感,并发展出一套应对策略。只是,当这些策略在正常人际情境下就会引发不适应,不仅没有起到保护的效果,相反可能是相互的伤害。
	就像电影里爱得盲目的“猪头”;
	对爱的对象过于理想化的“幺鸡”;
	   始终冷冰冰,要求严苛的DJ小蓉……
	这些在都市里寂寞、孤独的灵魂,
	在他们的早年经历中也从未感受过温暖。
 
	 
	这是一场模仿电台形式的沙龙会~
	每一个语录的解析,都穿插着一首悦耳动听的歌曲,
	学习的同时,又是一种视觉与听觉的享受!
	简直是完美!!!
	
	 
	看电影经典语录,分析下他们采用的策略是?
	选项:()
	
	A型:隐藏,按照别人的要求行事
	B型:表现出你的需要和感受,协商、达成双赢
	C型:强求,不协商
	 
	到场的朋友们,你们懂得的~~~
	 
	 
	如此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转眼间就结束了!
	
	沙龙成员纷纷反馈活动好精彩,好吸引~
	
	有的成员还留言到:
	这是一场艺术与心理学的融合分享会,
	让人放松,让人思考,让人触动!
	
	还有的成员说到:
	用母婴关系来解读两性关系,
	让自己这么多淡淡的忧伤得以淡淡的平复,
	使得自己更加热爱多彩的人生!
	 
	我想说,你们的认同,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啊!
	这么精彩的活动,你路过了吗?
	记得下次别再只是路过咯~
	继续积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广州和真心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