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首 页
  • Hezhen
    Introduction

    和真简介
  • Psychological
    experts

    心理专家
  • Curriculum
    Salon

    课程沙龙
  • Informal
    essay

    咨询师随笔
  • Psychological
    test

    心理测试
  • Consulting
    Guide

    服务指南
  •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 谁能帮到您?
    • 吴理

      职称:督导专家 10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精神动力学的个体、夫妻和团体。 …详情

      吴于群

      职称:督导专家 10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情绪问题,人际关系,家庭婚恋情感,心理创伤,大学生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学…详情

      冯现刚

      职称:督导专家 10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婚恋情感;压力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困扰;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人格的缺陷与发展…详情

      武晓艳

      职称:首席心理咨询师 8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婚恋情感、亲子亲密关系问题、人际交往困扰、代际创伤、压力与情绪管理等心理咨询…详情

      莫雪萍

      职称:首席心理咨询师 8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成长困惑、人际关系困扰、情感困扰及创伤等问题。…详情

      廖畅

      职称:首席心理咨询师 7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家庭婚恋情感问题;儿童青少年学习和行为问题;压力…详情

      吴佩营

      职称:资深心理咨询师 7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婚恋情感、青少年儿童成长问题、亲子教育、职场压力、创伤治疗及个人成长等。 …详情

      杨翠红

      职称:资深心理咨询师 7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情绪问题、人际沟通、职业规划、职场压力管理、婚姻恋爱、青少年成长、亲子关系、…详情

      王海青

      职称:高级心理咨询师 6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婚恋情感两性关系咨询; 原生家庭及亲子教育; 儿童青少…详情

    相关文章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和真学习

    主页 > 和真学习 >

    温柔还是“变态”?—"咨询中的分离"有感

    来源:和真心理 | 作者:霍梦环 |时间:2018-07-19 15:37| 浏览次数: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这次分享会前,在咨询中谈分离于我无异于此。

            作为一个尚在校的心理系实习生,我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源自课堂,未经咀嚼,刻板又僵化。而此前,我对于咨询中的“分离”也仅持有消极倾向的看法:尝试着站在来访者的角度,只有一系列令人不大愉快的感受:咨询师不是理所应当不该休假的吗?咨询师是想赶我走吗?难道我的情况已经严重得他(她)都帮不了我了吗?……谈分离似乎弊大于利。然而,站在“我”的立场,人非机械,咨询师休假无可厚非,只是开口不易。但有资历的咨询师重视这一环节,势必说明谈分离有必要之处。

           吴于群老师以自身经历开场娓娓道来。对“咨询师是移情性客体”这句话我非常赞同。没有共情的咨询关系,与对牛弹琴大概差别不远。吴老师认为,自己对谈分离的态度经历了从“恐怖谈”到“一定谈”的反转。其中,“恐怖谈”与我现在的认知是极为接近的,但“一定谈”却让我感到疑惑:为何谈分离如此重要?紧接着,老师列举了谈分离可能招致的后果以及休假前后来访者的反应。无论是咨询的完整性、咨访关系的联结,还是来访者的情感体验都有可能受到该举措的影响。他们可能会产生或开心或怨恨种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当分析反应原因时,吴老师从应对的大致方向着手,将这些反应简单归为两类:回避型与“愿意型”。她提出,往往“愿意型”比回避型更棘手,一旦咨询师助其进行识别,极有可能引发强烈的内心活动。由此老师戏称自己有被炮灰的可能。层层铺垫下,最后引出好处——谈休假是一个让咨询师了解来访者依恋困难或发展困难的绝佳机会,如果处理得当,能减轻咨访的关系张力,借机剖析来访者的防御机制,以及时减少行动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当来访者得知咨询师也要休假,高大形象可能崩塌的同时,隐隐传递着一种信念:咨询师与来访者一样,也有需要,也是普通人,是平等的——既然平等的对面坦然相告,那么需要不就是正当的吗?表达正当何必感到难为情甚至羞耻呢?这种信念让人备受鼓舞,没有什么比知道自己与“天地”平等更为感人的了。而老师的用语也是极为合适的——现今仍难以用言语具体描述那种感觉——她的话让我代入其中时,能够认为对面的她可以信任,愿意向其倾诉(这可能与我个人气质有关)。不仅仅是表达,还有气场,皆给人以安定感。这应是历经挫折,在丰富经验打磨下的温润吧。

            吴老师列举的原因和好处细细想来是可以理解的,这里不再赘述,但具体如何操作仍难以想象。

            其后抛“砖”引玉来的周晓青老师是位很有特色的人。她要求在分享会中有交流与反馈。她向我们实习生提出问题,让我们谈谈对“咨询谈分离”的最初看法,从回答中找出要点并引进下一个问题,抽丝剥茧,步步深入。最终总结出谈分离的四个特点平等性、稳定性、可预期性以及安全性。其后,周老师就如何安排告知时间举例,诸如提前计划、制作台历等,并从儿童与青少年角度,结合相应发展阶段特征进行细化。面对未成年来访者,咨询师还需要适当处理监护人的态度,以防对咨询过程造成影响,因而老师还分享了应对家长以及特殊情况的方式,如肯定不自信的家长,帮助抱怨者换位思考,意识化青少年的焦躁与逃避……这一切无疑是启发性的:休假到恢复正是断裂至修复的过程。

            周老师的分享中有一个观点很有意思:她认为,如果对方表示攻击,说明两者关系还不错;而当来访者表示自己的不忿和怨念,恰恰是对咨询师的爱。于是,她自嘲道,咨询师把针对当期待,把攻击当告白,简直犹如“受虐”倾向,可能是“变态”的。我认为愿意“受虐”的咨询师是负责的,因为他们理解并接纳来访者,认可来访者的情绪与情感,并帮助识别与语言化。咨询师的自我开导是一种境界,同时也是表率,与前面谈到的“正当”相类似,咨询师的行为态度是来访者面对攻击谩骂的榜样,更确切说,一个参照。面对其他老师的疑问,周老师显然胸有成竹,无论什么情况,她都镇定自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可能一成不变,但方法实施需就事论事。

            如果说吴老师是温情的好手,那么周老师就是“变态”的专家。两人风格各异,咨询风格也大有出入,但无疑对彼身是最为合适的。我曾认为咨询师所用方法千篇一律,但不同人做不同事,不同的咨询师用同样的方法方式也不一样。当我表示对谈分离的方式的疑惑时,周老师作出了“直接告知”的回答。假如换成吴老师,虽无确证,但我觉得两人必有差异。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方法,在寻找过程中,需先认清自己,而老师们对自己的定位是清晰的。我想,在真正接触咨询前,我需要先重新对自己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辨别什么最合适。无论温柔还是“变态”,职业道德都推动他们对来访者负责。进一步讲,温柔和“变态”两者并没有差别——后者感谢来访者的攻击,而前者也做好了被炮轰的准备。这不过是表现共情的不同方式罢了。此外,咨询师的具体风格也与来访者的群体密不可分:比如对儿童青少年言语能力的不足,咨询师会使用大量言语化的描述。

           就本次分享而言,由于事先对咨询中谈分离有误解,因此分享内容对我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谈分离是有理由的,是必要的。而每个咨询师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并不是建议怎么做就怎么做。因此,这场脱离书本的分享灵活、适用性强,即使在具体的事例中也提倡镇静应变。

           温柔还是“变态”?两者都包含了共情。

            这并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题,对每一个咨询师都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