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me

    首 页
  • Hezhen
    Introduction

    和真简介
  • Psychological
    experts

    心理专家
  • Curriculum
    Salon

    课程沙龙
  • Informal
    essay

    咨询师随笔
  • Psychological
    test

    心理测试
  • Consulting
    Guide

    服务指南
  •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 谁能帮到您?
    • 吴理

      职称:督导专家 10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精神动力学的个体、夫妻和团体。 …详情

      吴于群

      职称:督导专家 10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情绪问题,人际关系,家庭婚恋情感,心理创伤,大学生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发展,学…详情

      冯现刚

      职称:督导专家 10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婚恋情感;压力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困扰;青少年情绪和行为问题;人格的缺陷与发展…详情

      武晓艳

      职称:首席心理咨询师 8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婚恋情感、亲子亲密关系问题、人际交往困扰、代际创伤、压力与情绪管理等心理咨询…详情

      莫雪萍

      职称:首席心理咨询师 8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成长困惑、人际关系困扰、情感困扰及创伤等问题。…详情

      廖畅

      职称:首席心理咨询师 7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焦虑、抑郁、强迫等情绪问题;家庭婚恋情感问题;儿童青少年学习和行为问题;压力…详情

      吴佩营

      职称:资深心理咨询师 7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婚恋情感、青少年儿童成长问题、亲子教育、职场压力、创伤治疗及个人成长等。 …详情

      杨翠红

      职称:资深心理咨询师 7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情绪问题、人际沟通、职业规划、职场压力管理、婚姻恋爱、青少年成长、亲子关系、…详情

      王海青

      职称:高级心理咨询师 600元/50分钟
      擅长方向: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婚恋情感两性关系咨询; 原生家庭及亲子教育; 儿童青少…详情

    相关文章推荐
    最新文章推荐
    咨询师随笔

    主页 > 咨询师随笔 >

    痛苦是内心觉醒的必经之路——周琼

    来源:和真心理 | 作者:周琼 |时间:2018-07-18 16:55| 浏览次数:



     
           无论我们的文化经历过多少浩劫,个人在成长中经历过多少迷失,人的心不会忘却自己的根。不管要承受多少苦痛,依然要去寻找自己的归途。

     
           有人曾经问我,去禅修的是不是都是心理有点问题、内心痛苦的人?
     
           我不知道别的禅修者是怎样的,对我而言,是的。我的确是一个有很多心理问题,常感觉痛苦的人。
     
           经过多年的自我探索,如今我不再羞于承认这一点——我其实很怕痛苦,又怕又恨。多少次被侵蚀其中,感觉命悬一线,常常幻想着要把它们一网打尽。直到禅修了一段时间,真正看到,对抗无效——不但无效,还非常有害——这才死了心,不与痛苦作对。
     
           臣服后,慢慢获得了一些面对困难的能力,开始对痛苦升起感激之情。知道一切痛苦的感受都是指示灯、是信使,是道路,牵引着我去探索内在世界,去看到那些伤痛、堵塞及被背离之处,与自己的力量和本性相连。
     
           佛陀教导世人走向觉悟之道,其最基本的教义是《四圣谛》:苦圣谛,苦因圣谛,苦灭圣谛,通向苦灭之道圣谛。
     
           如果人一生中最重要、最核心的任务是内心的觉醒,是认识自己、回归本源,那么对我等业障深重的凡俗之人而言,感受和承受痛苦就非常重要。没有对痛苦的觉察,就不会想要寻求解脱,亦无缘被唤醒。
     
           81天的禅修中,我是那个每天都在默默流泪的修行人(一天数次)。对我来说,每一次泪水,都是心灵的沐浴,痛苦的放逐。
      

     
    失连之痛
    1
           依然记得13岁那年,站在离家不远的一个路口,感到迷失和痛苦的情境。那时才刚结束8年的留守儿童生活,回到父母身边不久。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却不想回家,又无处可去。一个人站在路口伤心流泪,想了很多,不知道人活在世间的目的是什么?还要活多久?到底要怎么活才能被接受?想要快快长大,去外面的世界看看别人是怎么活的。
     
           这情境也许只持续了20分钟,但当时孤独、无助又迷失的感觉,在此后二十多年里,成为我生命中熟悉的味道。
     
           长大后,远离家乡,来到小时候向往的“外面的世界”,做记者、编辑、媒体工作,一做就是16年。见证了很多人的故事,过上了在物质上相对舒适的生活,不断学习怎么去获得“社会和他人的认可”,成了父母眼中“有出息”的孩子,但那迷失感,只增不减。
     
    2
           成年后常常做同一个场景的梦,梦见自己走进一个很大的商场,很多层,每一层都琳琅满目摆满不同的商品,吃的穿的用的玩的都有。我一层层走下去,似乎在寻找什么,却什么也没买。最后走出商场,似乎要去哪里,但完全迷失,忘了目的地是什么,也不记得家到底在哪里。
     
           接受精神分析两年多以后,这个主题的梦才逐渐消失。
     
           我后来意识到,那个大商场,既映照着我对自身的感受,亦相当于一个“外面的世界”。因为与自身的力量失联,无论向内还是向外(内外原本一体),我似乎都找不到有价值的东西;这个梦想要我看到,我的心,完完全全地迷失了。好在,我从没有放弃过寻找。
     
           当然这个梦还有很多值得分析的地方,但因与本文无关,此处不再展开。
     
     
    3
           对我而言,人生是蛮苦的。
     
           幼年时父母面临物质与精神双重匮乏,自身难保,无力照顾孩子的需求。作为孩子,不得不切断与自我情感的连接,一切看大人的脸色和意愿行事,得以存活。长大后,这种生存模式不由自主被带到一切与他人的关系中——所有打压、忽略自已真实感受,追求“社会与他人的认可”的行为都是幼年时候与父母关系的翻版。这就是精神分析所称的“强迫性重复”。
     
           与自我的失连,是孤独感与迷失感产生的根源。而与自我的失连,也导致在更大范围内与文化的失连。(*这里所称的“自我”,指的是身心在每一个当下时刻的真实感受)
     
           曾经读到一篇微信贴子,讲一位外国教授来中国大学讲学,发现中国的师生普遍没接触过《易经》《道德经》《庄子》等中国古文化经典。读着读着,一股巨大的悲伤涌上心头,那情绪来势汹涌,我在家中放声痛哭了半个多小时。
     
           我在悲痛中看到一条暗黑的河流,它经由我的祖辈,流到我这里。那是我世世代代的生命之河。我看到,在我之上,无数个世代都在苦难中寻找光明,寻找自己的根与家园。而我们,不光与自己失连,也与中国文化中极珍贵的部分失连。
     
           而中国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与道相连,与本性的圆满相连、与人类最高的智慧相连。

     
           这是我体会到的第一层痛。
     
    4
           失连,所以迷茫。迷茫,就是一种无明的状态。无明,滋生恐惧;心有恐惧,就会拚命向外抓取,欲求无度。欲求不得,又生嗔恨,嗔恨则使人陷入更深的无明……佛家说的贪嗔痴(无明),以及随之派生的一系列痛苦感受,就我的体验中,皆源于与本性的失连。
     
           佛陀在《苦圣谛》里说,生是苦,老是苦,病是苦,死是苦,愁、悲、苦、忧、恼是苦,怨憎是苦,爱别离是苦,求不得也是苦……只有当人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些痛苦时,才会停下来,去理解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寻求连接,寻求超越。
     
           幸运的是,心含天之所斌。无论我们的文化经历过多少浩劫,个人在成长中经历过多少的迷失,人的心不会忘却自己的根。不管要承受多少苦痛,依然会不惜代价去寻找自己的归途。
     
     
    连接之痛
     
           接受心理治疗后,开始与内在真实感受连接。这是一个重回自我、从“外求”模式艰难地转向“内求”模式的过程……上述的梦因完成了作为“信使”的任务,退出心理舞台。
     
           然而,梦消失了,内心的痛苦并不因此减缓。相反,与自我的连接,有时会产生比失连状态下更难承受的痛苦。
     
    1
           一则,跟所有人一样,我想要的是疗愈,是美好的结果,不想要受伤。可心理疗愈的过程,偏偏就是一个不断打开伤口、面对创伤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渐次激活过往所有的创伤,以实现修复和连接。这个过程会涌现出太多让人难以承受的伤痛,让人走得艰难困苦——苦得呀,常常让我想要放弃。
     
           在这些时候,才知道,原来我是这么害怕面对自己,也害怕实现自己。那些让我痛苦的东西,原来也是我赖以为生的东西。而那些我所追求的东西,疗愈啊,成长啊,竟会带来那么多的丧失、失控,恐惧。
     
    2
           二则,当我意识到“外求”无益,转而“内求”时,看到的却是自己极脆弱无能的一面。发现自己其实习惯了被外力推动。习惯在外界寻找认可、依附他人,自己无力承担。起始阶段尤其如此。
     
           不仅无力承担“做自己”的责任,也无力承担因对自己失望所带来的破碎感。鄙视自己、恨自己、想把自己毁掉重来……经历了很多激烈的内战,而最终,不得不面对她,与她相处。直到有一天,面具层层碎去,慈悲之心升起,眼中不再看到脆弱无能这些概念,而是能感受到人性本身的局限,切身体会到自己承受的苦……开始接纳自己每一个当下的真实状态。这个过程,是极为痛苦的经历。
     
    3
           其三,一次次体会到那“强迫性重复”机制的强大。哪怕已经看清自己的模式,并处在观照之中,依然会看到自己一而再、再而三地跌到“坑”里——即继续在过去的模式下行事。你会一遍遍体会到“旧我”与“新我”之间的冲突。关于这一点,我将在下一篇文章《凝视人性的枷锁》中展开描述。
     
    4
           其四,与自我的连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在完成自性化之前,仍会在迷失与无明的状态中经历一段漫长的探索之旅。整个旅程都会伴随着上文所述的失联之痛。
     
           这是我所体验到的第二层痛:连接之痛。
     
     
    无我之痛
     
    1
           而我所经历过的最强烈的痛,还不是上述二者。而是在禅修中,因看到生灭无常、身心无我所带来的毁灭感。
     
           看到一切身心现象在生起的当下,即灭去。一个呼吸,一个脚步,一次举手抬足,一个感受、一个念头,一个情绪,一个画面,一段声音,一口食物的味道,一个气味……无不如此。
     
           过去的,早已过去,当下的,正在逝去;未来的,也必将如此迅速地消逝。而“我“,无法抓取和停驻在任何一个片刻,只剩下一团混乱又恐惧的感受。
     
    2
           “我”,到底是什么呢?那不过是一堆身心现象的集合体,当身心现象在刹那刹那间地消逝时,作为概念的“我”也在刹那刹那间地更新。“我”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所有的生灭,都由各自的因缘促就,有自己的运行轨迹,不受“我”的控制,不受任何人的控制。
     
            看到这些,会让人产生一种难以承受的崩溃感。曾经那牢固、稳定的外部世界和自以为可控的内部世界崩塌了,我在一切事物中看到梵高的画,看到一切都在快速地运动,聚拢又离散,离散又聚拢,中间没有人,没有“我”,只有现象的生灭、流动。
     
    3
            最初看到身生现象的生灭时,每天都要无声地大哭几场。无法接受自我并不存在,一切都如闪电般生灭的实相。一路“观”下去,又见到在无常无我之后的好东西,知道一切皆有道理,悲伤才得以缓解。
     

     
    无我之乐
             而我所体验到的,最深的快乐,也出现在内观禅修中。
     
    1
            有时在禅修中进入到一种婴幼儿状态。眼前出现意象,看到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在柔软的草地、在花园里、温暖的阳光下,或站,或坐,或爬行,或踉踉跄跄地走动。他笑着,那快乐从他的全身向外流淌。世界在他眼中是一体的。没有内外之分,你我之别。他对一切都感到满足、自在,似乎他明白世上一切事物存在的道理。
     
            有时,没有非常明晰的意象。只是感知到一片不断在延伸、无边无际的朦胧世界,仿佛是宇宙形成最初的状态;或者,感觉自己置身于大海深处,感受着海浪的起伏。
     
     
    2
           这些时刻,我会进入一种纯然的喜乐之中。没有情结、创伤,没有痛苦、心灵的饥饿,没有任何堵塞,只是存在着——不,甚至连“存在”与否也变得无足轻重。在禅坐中,身体的感觉消失了,没有我,也没有非我;没有连,没有失连;没有生,也没有灭……任何概念都难以描述这一刻的状态,只是感到一种深厚的平静和满足感。
     
           禅毕,想到六祖慧能的偈子: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
     
    3
           这些禅修体验告诉我,拨开一切迷雾,人在根本上是本自俱足,清净自在的。没有自我,因此也不存在自我的迷失;无所谓连接,因此也没有失连之痛——这就是我上文所说的无常无我之外的“好东西”。
     
           可叹,这些体验也是无常的,最多停驻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心又重新跌入烦恼之中。
     
    4
           佛家把人分为“钝根”和“利根”两种。
     
           内心尘垢少,闻道后能很快顿悟、明心见性者为利根。如我等心中尘垢厚,痴心重、烦恼盛者为钝根。
     
           钝根,要想获得觉性,就得慢慢修,积累智慧。这是累世因缘注定,不受个人意愿控制。
     
           身为钝根,只好接受现实,继续面对痛苦,并在对痛苦的观照中寻求内心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