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安 人 和 理 顺 气 真
近日,某短视频应用上出现了这样的视频:护士、警察装扮的人厉声吓唬孩子,还有些视频直接用殴打布偶的方式恐吓孩子“不吃饭?打针!”“不睡觉?抓起来!”。不少家长觉得这样的视频很有用,孩子们很快乖乖听话了。
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很多人在小时候都听爸妈说过这样的话:“不听话就把你丢了”、“再哭!就不要你了!”。这类“恐吓式教育”的方式,往往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
“恐吓式教育”的方式在生活中屡见不鲜,甚至有些家长明明知道这是有坏处的,却还是忍不住这样做。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这是一个非常管用的办法,一下子就能让孩子变得非常听话,省时省力。试想一下:带孩子去亲戚家串门,他表现得很不听话,你觉得很没面子,情急之下很容易就用上了这样的方法;带孩子出门,在大街上他表现得很不听话,也是同样的道理。“恐吓式教育”往往情急之下所采用的办法,而不是经过理性思考的。
而“恐吓式教育”的影响是需要经历时间后才慢慢浮现。大多数成人在意识层面很难真正认识到它的弊端,不会把现在的种种表现与童年期“被恐吓”的经历联系起来,所以当他们发现这个方法很管用后,会产生继续使用的倾向。我们需要对“恐吓式教育”有更完整的认识。
1. 听话不是目的
家长使用“恐吓式教育”,无非是希望孩子听自己的话,这样孩子就能获得最好的东西、养成良好的习惯,更好地成长。可以说,成长才是目的,听话本身不是。
这并不是说做一个听话的乖孩子有什么不好,但通过“恐吓”而养成的听话,是不带思考的、是讨好的、是带有恐惧意味的。并不利于孩子独立思想的成长。
孩子还小的时候,对这个世界缺乏认识和思考,但也带着求知欲来看待这个世界,所以会对大人们的话都信以为真。在这个阶段,家长们要做的是带孩子认识这个世界,并学会面对外界的事物。除了让孩子懂得“怎么做”以外,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是什么”与“为什么”,要培养起孩子独立思考与为自己做选择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使他们听话。
在“恐吓式教育”能起作用的阶段,孩子只是因为害怕而听话;而在孩子能判断出家长只是吓唬他的时候,这样的方式同样也是没有意义。我们应该认识到“恐吓式教育”只是种不太好的方式,而要达到让孩子成长的目的,理应有更好的方式。
2. “恐吓式教育”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在孩子的童年阶段,父母就是自己的全世界,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养育。而来自父母的抛弃,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害怕的事,他们会本能的感受到恐惧。家长随口一句话,给孩子带来的恐怖是难以想象的。
也许有的家长不以为然,觉得只是吓唬一下小朋友,长大了知道不是真的就好啦。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当然能知道那些话是吓唬人的,但那并不代表没有影响。
人的成长、人格的形成就如同在雕雕塑一般,一点一点地雕琢,刚开始的时候大概看不出什么,慢慢才会成型。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已然打造的部分,不可能再回复原样。就算孩子知道了那些都不是真的,但那种被“恐吓”的感觉已经深深地映在记忆里。
“恐吓式教育”实际上阻断了孩子的表达、给孩子胁迫感。如果长期在这种“必须听家长话,否则会被抛弃”的模式中,孩子感受不到自身的意愿是重要的、是被尊重的,慢慢就会变得不敢表达,形成压抑、胆怯、焦虑的性格,习惯于牺牲自己去讨好他人,活得很累,在成年期暴露更多的问题。在面对关系的时候,只要面临相似的场景,就容易引发“害怕被抛弃”的阴影,陷入无助和恐惧之中,仿佛一下子回到小时候的手足无措。
3. 父母怎么做比较好
既然“恐吓式教育”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好,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很多不听话的行为可能只是在获取关注而已。一昧的想让孩子听话或是忽视,反而容易使孩子变本加厉地制造事端。这就需要父母的理解,一点点的陪伴和关注就能减少这些不良行为。
孩子成长需要提高面对事情的能力,而并非只有解决当下的问题。孩子在父母不在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很好地面对事情、保持优良习惯,才是真正的自我成长。父母也应宏观地看待孩子的成长,树立起规则意识,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恐吓式教育”是一种只重当下表现、忽略长远发展、重外化行为而忽视心灵成长的方式。总的来说,弊端是要大过益处的。